车轮虫(Trichodina),其游泳时一般用反口面向前像车轮一样转动,所以称为车轮虫。生殖用纵二分裂法和接合生殖。1
形态特征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是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时针发方向螺旋状环绕的口沟,其末端通向胞口。口沟两侧各生一行纤毛,形成口带,直达前庭腔。反口面的中间为齿环和辐线环。在辐线环上方有一马蹄形的大核,一个长形的小核和一个伸缩泡,其中部分体内凹入,形成附着盘,用于吸附在宿主身上。车轮虫用附着盘附着在鱼体的鳃丝或皮肤上,并来回滑动。1
症状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 (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2
需要注意的是,鲢鱼的车轮虫病和出血病症状相似。这是因为当鲢鱼鳃上寄生有车轮虫时,鳃丝表面会不断分泌黏液,而大量的黏液会导致鲢鱼吸收氧气能力下降,当遇到天气、水质突变而引起的水中溶氧量偏低时,鲢鱼就会浮到水面上,同时不断张口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同时,鱼鳃上的黏液会将车轮虫包裹在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车轮虫,基本上附着于鳃丝上不能移动,也就不易通过镜检观察到其存在了。当鲢鱼长时间浮于水面上时,其运动的各个鳍条均负担加重,特别是一对胸鳍,基部很快处于充血状态,鲢鱼长时间浮于水面上,同时上下颌一张一闭,导致下颌前端突出,似簸箕状,同时大量吞入的空气进入肠道后,会引起肠壁充血发炎,有的鱼鳔壁也呈现出血状态,这时,观察到的症状均为出血病的症状,而其致病的根源其实是鳃上寄生的车轮虫。发病初期,鲢鱼大量浮于水面,呈散游状态,与缺氧浮头症状类似,但不同的是,此时开动增氧机,鲢鱼并不会游向增氧机,抛洒增氧剂时,有时会短时间恢复正常状态而潜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这时观察鲢鱼,其口部不断露出水面,一张一闭,犹如在吞食空气。发病初期观察,鲢鱼体表无任何异常状况,此时仅会出现少量死鱼。鲢鱼浮于水面2~3天后,其下颌明显变长,胸鳍基部严重充血,严重的鱼尾鳍、臀鳍基部也充血发红。此时,鲢鱼开始大批量死亡,解剖鱼体,可发现其肠壁发红,肠道内有脓状血水流出。这时观察病鱼、死鱼,往往会误诊为鲢鱼出血病。其死亡规模也符合出血病的发病规律,池中的鲢鱼在短时间内会损失八九成。1
流行与危害车轮虫病是鱼类中常见的寄生性纤毛虫病之一,全国各养鱼区都有流行,是池塘传统养鱼和集约化名优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病鱼大量死亡,尤其是鱼苗和鱼种。养殖区一年四季均可检查到车轮虫的寄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车轮虫病流行的高峰季节是4~7月,尤其是5—6月,水温在20~ 28℃,鱼苗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最容易发生。一般在池塘面积小、水较浅而又不易换水、水质较差、有机质含量较高且放养密度又较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此病的流行。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在水中自由生活1~2天,可直接侵袭新寄主,或随水流传播到其他水体。鱼池中的蝌蚪、水生甲壳类动物、螺类、水生昆虫和水草等,都可成为临时携带者和传播者。2
诊断本病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鳃和体表黏液有无车轮虫作出确切的诊断。病鱼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发组织发炎,分泌大量黏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黏液层。病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有时病鱼仔水面上作间歇性同心圆旋转和跳跃。2
防治第一,鱼苗、鱼种放养前,采用生石灰彻底清塘。3
第二,鱼种放养时,采用1%食盐水浸洗鱼种3~5分钟。3
第三,经检查由细菌引起白头白嘴病,则要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应氏消毒灵、强力消毒剂,浓度为3毫克/升浸浴鱼种15—20分钟,或用应氏消毒灵、强力消毒剂1~1.3毫克/升全池泼洒1次;或用0.025~0.05毫克/升呋喃西林全池泼洒1次;或用苦楝树叶每667平方米30千克,煎汁全池泼洒,也有较好效果。3
第四,对车轮虫病也可使用硫酸铜0.5毫克/升与0.2毫克/升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但须严格掌握用量。3
第五,据国外介绍,防治车轮虫病方法:①用1%食盐水浸浴15~30分钟。但考虑到虫体有可能产生具有抗药性的孢子,故应每隔2日药浴1次,待它的仔虫破囊而出时被杀除。②用0. 002%氯奎宁溶液,长期浸浴病鱼,直至痊愈为止。一般经6小时左右即可杀灭。③用耐苦风药剂(该药系德国拜耳药厂产品),以2%~3.5%溶液浸浴2~3分钟即可杀灭。④用0. 002%高锰酸钾药浴30分钟,有较好疗效。⑤用0.002%~0.005%烃基苯胺溶液,对病鱼施行药浴30分钟也有效。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