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蒲公英(学名:Taraxacum sinicum)指的是菊科蒲公英属的植物,长4-12厘米,宽6-20毫米。分布在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青海、陕西、河北、内蒙古、云南、山西、河南、吉林、辽宁、甘肃、黑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稍潮湿的盐碱地、原野及砾石中。
简介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褐色残叶基。叶莲座状,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4-12cm,宽6-20mm,无毛,羽状深裂,侧裂片3-7对,下倾,狭技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顶裂片大,长三角形成戟状三角形,外面叶羽状浅裂或全缘,具波状齿,叶柄和下面叶脉常紫色。花1至数个长于叶,头状花序下被蛛丝状毛或无毛,总位小长8-12mm,淡绿色,总位片3层,无小角,外层技针状卵形或宽披针形,内层矩圆状条形,长于外层的2倍,舌状花黄色。瘦果淡褐色,长34m,上部有刺状突起,下部有短面的小细,,过毛淡白色。花阴56月。果期7-8月1。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褐色残存叶基。叶倒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稀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6-20毫米,边缘叶羽状浅裂或全缘,具波状齿,内层叶倒向羽状深裂,顶裂片较大,长三角形或戟状三角形,每侧裂片3-7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小齿,平展或倒向,两面无毛,叶柄和下面叶脉常紫色。花葶1至数个,高5-20厘米,长于叶,顶端被蛛丝状毛或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约20-25毫米;总苞小,长8-12毫米,淡绿色;总苞片3层,先端淡紫色,无增厚,亦无角状突起,或有时有轻微增厚;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有窄或宽的白色膜质边缘;内层总苞片披针形,长于外层总苞片的2倍;舌状花黄色,稀白色,边缘花舌片背面有紫色条纹,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1.5毫米。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淡褐色,长约3-4毫米,上部有刺状突起,下部有稀疏的钝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3-4.5毫米;冠毛白色,长5-6毫米。花果期6-8月。2n=24。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0-2900米,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砾石中。
分布范围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区。蒙古和俄罗斯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山西太原。
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等省区2。
主要价值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用途同蒲公英。3
物种提示原倒披针叶蒲公英(T. oblanceofolium D. Z. Ma)的总苞及瘦果特征与华蒲公英(T. borealisinense Kitam.)完全相同,而仅叶片形状有所不同,属于个体变异,故将两种植物归并。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