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兰属是兰科下的一个属,地生植物。全属约50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中国有7种2变种。台湾产4种及1变种,大陆产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南部,其中毛叶芋兰往北分布至甘肃东南部。
详细介绍地生植物。块茎圆球形或卵圆形,肉质。叶1枚,在花凋谢后长出,心形、圆形或肾形,质地厚或薄,被毛或无毛,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波状或具角状齿,具柄。花先于叶,生于无叶、通常细长、具筒状鞘的花葶顶端,1朵,或多朵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或细长;花中等大,具细的花梗,常下垂,唇瓣位于下方或上方;萼片和花瓣相似,狭长,张开、半张开或不张开;唇瓣近直立,基部无距,不裂或2-3裂;蕊柱细长,棍棒状,无翅;药床多少突出,全缘或具锯齿;花药具不明显2室;花粉团2个,2裂或4裂,粒粉质,由可分的小团块组成;花粉团柄极短或无,无粘盘;蕊喙短;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1
分布范围全属约50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2变种。台湾产4种及1变种,大陆产4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南部,其中毛叶芋兰往北分布至甘肃东南部。1
下级分类广布芋兰Nervilia aragoana Gaud.。
流苏芋兰Nervilia cumberlegii Seidenf. et Smitin.。
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 (Hance) Schltr.。
兰屿芋兰Nervilia lanyuensis S. S. Ying。
七角叶芋兰Nervilia mackinnonii (Duthie) Schltr.。
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 (Andr.) Schltr.。
台湾芋兰Nervilia taiwaniana S. S. Ying。1
以下简介广布芋兰和流苏芋兰两种植物。
广布芋兰块茎圆球形,直径10-13毫米。叶1枚,在花凋谢后长出,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质地稍厚,干后带绿黄色,心状卵形,长2.5-3.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波状,具约20条在两面隆起的粗脉,上面脉上无毛,但在脉间稍被长柔毛;叶柄长2.5-4厘米。花葶高15-26厘米,下部具3-5枚筒状鞘;总状花序具(3-)4-10朵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稍尖,多少反折,明显较子房和花梗长;子房椭圆形,长4-5毫米,具棱,具长4-5毫米纤细的花梗;花多少下垂,半张开;萼片和花瓣黄绿色,近等大,线状长圆形,长14-18毫米,宽2.5-2.9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唇瓣白绿色、白色或粉红色,形状有一定的变异,长12-17毫米,具紫色脉,内面通常仅在脉上具长柔毛,基部楔形,中部之上明显3裂;侧裂片常为三角形,先端常急尖或截形,直立,围抱蕊柱;中裂片卵形、卵状三角形或近倒卵状四方形,先端钝或急尖,顶部边缘多少波状;蕊柱长6-10毫米。花期5-6月。
产台湾、湖北、四川、云南西部至南部和西藏东南部至南部。生于海拔400-2300米的林下或沟谷阴湿处。尼泊尔、锡金、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琉球)、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太平洋的关岛。2
流苏芋兰块茎卵圆形或球形,长0.7-1.2厘米,直径6-7毫米。叶1枚,无毛,肾形或心形,长2.3-4.3厘米,宽3-5.2厘米,两面绿色,边缘具不整齐的细锯齿;叶柄长8-10毫米。花葶直立,长7-9厘米,基部具2-3枚披针形的鞘,顶部具2-3朵花;花苞片小;花先于叶,不倒置;花梗长3-4毫米;子房长4-5毫米;萼片绿色;中萼片线状长圆形,长14毫米,宽2.1毫米;侧萼片镰状,长14毫米,宽2.4毫米;花瓣与萼片相似,线状椭圆形,长12毫米,宽2毫米,绿色;唇瓣长圆形,长13毫米,宽5毫米,基部淡黄绿色,先端白色,先端不明显的3裂且具流苏状细裂片,上面具披针形的乳头状突起;乳头状突起在唇瓣先端变为较长且更密集;蕊柱直立,棒状,长7-8毫米;花药不明显2室,圆锥形,宽1.8毫米;药帽厚,药室顶生。花期5月中旬。
产台湾中部(南投)。生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坡草地。泰国也有。
本种花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唇瓣先端边缘流苏细裂片,唇盘上面具狭披针形的乳头状突起,易与其他种类区别。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建林 - 教授 -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