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香茅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香茅叶是禾本科香茅属(学名:Cymbopogon)约55种芳香性植物的统称,为常见的香草之一。因有柠檬香气,故又被称为柠檬草。最适种植于海拔50至500米,排水良好之山坡地。为热带亚洲的原生植物,主要用途为炼制香精、人工颜料、及香水之原料。

形态特征一般为多年生草木,全体带有柠檬香,根粗壮,高达2m,节常具蜡粉叶片长达1m,宽15mm,两面均粗糙,呈厌白色佛焰苞披针形,狭窄,长1.5-2cm,红色或淡黄色,比总梗长3-5倍;伪网锥花序线形至长圆形,疏散,具3回分枝,基部间断,其分枝细弱而下倾或稍弯曲以至弓形弯曲,第1回分枝具5-10节,第2回和第3同分枝具2-3节而单纯;总状花序孪生,长1.5-2cm,具4节;穗轴节间长2-3mm,具稍长之柔毛,但其毛并不遮蔽小穗;小穗无芑,尖锐,铅紫色1。

特性与用途香茅叶油呈黄褐色,放出特异清爽之香气。主要用途为炼制香精、人工颜料、及香水之原料。亦可用于驱除蚊虫侵蚀等之用途。

分布为热带亚洲的原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印尼、非洲、马达加斯加、西赛尔岛、南美及北美的热带地区2。现我国热带地区也有栽培。

生长习性香茅原产东南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多雨的气候,在无霜或少霜的地区都生长良好。由于根系发达,能耐旱、耐瘠,生长比较粗放。温度是香茅在我国分布的限制因子,只要有轻霜,叶尖就开始发生冻害,气温下降至-1.8℃时叶片几乎全部受害。因此冬季低温长,霜害严重的地方都难以越冬。香茅一般种植3年必须更新1次。

栽培香茅属于多年生簇叶状植物,生长时成为浓密的丛叶状,有时被误认为野外路边的芒草,喜欢在阳光充足、气候炎热处生长,最适合种在沙质土壤,并可萃取出多量的精油。

植株成熟后每隔三、四个月即可采收,收获时要留下茎部约地面上5厘米处,其余的收割起来风干保存备用。

当植株形成丛生时即可分株繁殖,以2-3株为一盆,隔年又会长成丛密状,柠檬香茅耐寒力弱,有时候在温度5℃的地方就会死亡,所以要留心霜害及低温2。

误区然而中文社会对香茅与柠檬草的定义不严谨,西方社会同样因lemon grass的名称而造成混淆。香茅主要作为食用烹调的C. citratus,以及作为提炼香茅油的C. nardus,两者同隶属于Cymbopogon的生物属,叶子外观细长类似芒草。C. citratus盛产于东南亚,或以茎干或粉末的形式出现于调味料市场;C. nardus则由于本身口感不佳,专用于工业提炼精油。坊间偶有红香茅的名词出现,是指C. nardus与前者相比较,叶子根部多呈现红色。
至于另一个容易因名称而混淆、也用于烹饪的柠檬草,则是学名Pelargonium citrosum,叶子外观如巴掌的植物。

台湾香茅发展史1913年,日本人岩元清从爪哇移植了一批香茅草到台湾,在苗栗松本农场大量种植成功,开启台湾香茅草栽植事业。

1950年,台湾的香茅油产量达360公吨,并逐年增加。1951年荷兰人撤出独立后的印尼,当地的香茅油产量大受影响,台湾香茅油趁势堀起,产量居世界第一,苗栗县产量占全台80%。1964年到达顶峰,年产量为3,600公吨。此后因生产成本增加,外销逐渐减少,但仍维持每年2000吨左右。1967年香茅油外销日本占77%,印度15%,美国2%,印尼2%,其他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有少量。

1967年,人工合成的香茅油发明问世,香茅油价格大跌,此后香茅草也就少人种植了。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