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国大银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1901) ,是银鱼科大银鱼属一年生小型鱼类,在分类上属银鱼科,共 8 属 22 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的日本、朝鲜、越南及中国,尤以我国种类最多。在这 22 种银鱼中,经济价值较高和适于移植的种类首推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大银鱼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沿海及长江、淮河中下游河道和湖泊水库,属河口性鱼类,天津大银鱼就是渤海中的一种,现已在我市塘沽、汉沽等水库陆封形成淡水定居种类。

简介隶属银鱼科,为小型上层鱼类,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在长江及淮河中下游河道及湖泊也有分布,尤以河口及近海为多。体细长,半透明。体无鳞,仅在雄鱼臀鳍基部上方有一行较大的鳞片。捕后洗净鲜用或晒干用1。

英文关键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银鱼科)十分亮。

地方名面条鱼、面丈鱼、泥鱼。

形态特征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厘米左右。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呈三角形。

下颌长于上颌。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于至胸鳍基部。体透明。两侧腹面各有一行黑色色素点、性成熟时雄鱼臀鳍成扇形,基部有一列鳞片,胸鳍大而尖。

生态习性生活在面积较大的敞水水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盐碱,耐低温。可在海淡水洄游或完全在淡水中生活。在冰下1~4℃水温中正常摄食生长。肉食性。幼鱼食浮游动物,成鱼食小鱼小虾。

一般寿命为1年,繁殖后死亡。冬季繁殖,产卵高峰期在12月上中旬,一般可持续5~7天2。

经济价值大银鱼是肉食性鱼类,也是银鱼中个体最大者,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受欢迎。

大银鱼英文名为SiLver fish。出口输往国别:日本。出口口岸:山东、辽宁、江苏、浙江。

人工繁殖技术生物学特性(一)特征:大银鱼是银鱼科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规格为 120mm 左右,最大个体可达 210mm ,体细长无色透明,没有鳞片,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吻部尖细,头部平扁,下颌长于上颌,背鳍后具一脂鳍,眼睛从背部看眼圈呈金黄色从侧面看呈银白色,活体腹面及两侧各有数行色素组成的小黑点。

(二)食性:大银鱼为无胃型凶猛鱼类,食道之后即为直管状的肠,其幼鱼和成鱼食性差异较大,幼鱼阶段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桡足类及一些藻类,体长 80mm 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 110mm 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具有同种残食现象,在食性转化阶段尤为严重。大银鱼可吞食占自身全长 33-68% 的食物鱼,远远高于红鳍 鲌和鲌属可吞食占自身长度 20%食物鱼比例。

(三)繁殖:大银鱼冬季产卵,产卵水温范围为 2-8 ℃,产卵期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繁殖个体雄鱼体长为90-175mm,雌鱼为90-210mm,生殖个体差异较大,大银鱼雄鱼副性征随着性腺的发育逐渐明显,一般从11月份开始,臀鳍两侧上方出现前大后小的两列生殖鳞,有粘性,具吸附作用。臀鳍肥大成扇形,心脏前端出现一红色圆点,颈部及胸腹部开始变成玫瑰红颜色,雌鱼没有副性征。

雌鱼有卵巢两个,不成对排列在体腔中,前卵巢位于消化道左侧,后卵巢位于消化道右侧,中间由鳔隔开。雄鱼只有一个精巢,很小位于消化道右侧,靠近泄殖孔附近。

雌鱼性腺初期发育很迟缓, 4月至5月属Ⅰ期,6月至10月为Ⅱ期,11月初发育至Ⅲ期,这是卵巢发育开始加快,12月中旬卵巢发育至Ⅳ期,遇有低温刺激很快进入Ⅴ期形成产卵。大银鱼为群体产卵,一年至少产两次卵,第一次产卵后经半个月左右卵巢即由Ⅳ-Ⅲ期发育至Ⅳ期末,且很快进入Ⅴ,进行第二次产卵,产卵后的大银鱼不久便死掉,所以大银鱼属一年生鱼类。

大银鱼怀卵量较大,与亲鱼的大小,体重呈正相关,绝对怀卵量为 3000-35000粒,相对怀卵量为750-950粒/克·体重,在繁殖季节雌鱼性腺约占自身体重的32%左右。这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大银鱼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较低的原故。

发育成熟的卵子晶莹饱满,自卵巢排出后游离体腔,卵径 1mm左右,自然条件下,在繁殖期雄鱼追逐雌鱼,进行体外授精,镜下观察大银鱼卵表面有受精孔和由卵丝组成的放射状纹饰结构,当卵受精吸水后,卵膜膨胀,絮状的卵丝胀开,外端游离成束状附在湖底或其它沉水植物上,以利卵子孵化。

大银鱼的移植我国内陆水域面积广大,湖泊水库众多,约为 950万公顷,且大多水质优良,饵料资源十分丰富,适于银鱼的发展,自1979年云南滇池移植太湖新银鱼成功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形成移植热潮。

(一)大银鱼对移植水域的要求

非生物因子:适宜水温 15-17 ℃,生命周期积温3982-6430℃,产卵水温为0.5-9.6℃。透明度为20-350cm,面积从600-6000公顷为宜,水深2-15m,底质以硬底,泥沙,沙砾为好,溶氧5mg/L以上,PH值6.5-9.2,碱度1.2-14mg/L,硬度2.3-7.8mg/L,硝酸盐0.056-1.92mg/L,磷酸盐0.033-0.15mg/L,硅酸盐1.22-4.9mg/L。

生物因子:鱼类区系组成简单,且有空闲小生境,尤其是中上层水体不能太饱和,一般鱼类单产水平为 12-250kg/ha为宜,鱼类种数以12-36种为好,同时还要注意有时种群,如果是以浮游动物和小型鱼虾为主要食物的中上层鱼类,则可能对银鱼种群的发展构成限制。

(二)敌害压力:

银鱼体小娇嫩,游泳能力相对较弱,马口鱼属,鳡鱼属及红鲌属等中上层凶猛鱼类,对其残食程度较大,一定要强度捕捞控制其数量。

由于大银鱼前期以浮游动物为食,因此水体中应有较高的生物量,一般浮游植物在 162mg/L,浮游动物在1.2mg/L以上,小杂鱼虾是大银鱼的后期饵料,因此应保护其资源,留有适宜的比例。

总之,要求移植水域水位相对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理化性质适中,生态系中特别是中上层水体有空闲生境,浮游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中上层凶猛鱼类较少,有适宜的繁殖场所。

(三)移植分为受精卵移植和大银鱼活鱼移植

1、受精卵的移植

( 1)运输:大银鱼受精卵适应能力较强,实验表明,无论是充氧密封运输,还是不充氧敞口运输以及其它运输方式都可以,一般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装运,每袋装卵50万粒;或用塑料瓶装运,每瓶装卵10万粒(可口可乐瓶),根据运输时间考虑装卵密度,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温差及尽量缩短时间,提高成活率。

( 2)投放:耳石出现期的受精卵和处于内外混合营养期的仔鱼,在水温骤降6-8.5 ℃情况下,均可正常孵化和成活,所以上述两个阶段均可投放,因银鱼胚胎发育全过程是在水底进行的,所以投放点应选择避风,向阳岸边1-2米深的地方,要求投放点水底以泥沙或沙砾底为好,且轮虫等小型饵料生物比较丰富的库湾最好,要多选择投放点,以免投放不当造成失败,投放时先将卵袋浸入水中,同化温度,待温差小于2 ℃后,将受精卵缓慢而均匀的倒入水中。

使用网箱孵化,网箱规格一般为 1×1×0.3m为宜,便于操作管理,用细纱布或80目尼龙筛绢布制作,上盖用稀网布至多,待银鱼苗孵化后自动游出,放卵密度一般为50万粒/m 2 ,沉入水下2m处,根据水质情况定期检查鱼卵发育情况和洗刷网箱,避免缺氧。

2、成体移植

大银鱼由于体表无鳞,个小娇嫩,气温在20℃时出水很快死掉,为了摸索大银鱼活体移植技术,经养殖公司技术人员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一种理想的捕捞及运输方法,即低温围网捕捞及运输,效果很理想,很多水库都是采用此项技术获得移植成功的,且仅两年即形成捕捞产量。

大银鱼的增值大银鱼移植效果分为三级评价。

1、个体成活:移放的受精卵或仔鱼成活于新水体中。

2、生物学效果:移放的个体开始繁殖且后代已成活。

3、渔业效果:移放对象形成高数量,较稳定的种群,归化并进入渔获物。

大银鱼移植后一旦产生生物学效果,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资源,扩大种群,使之尽快进入渔业效果阶段,获取渔获物。

当前全国很多水域移植银鱼后处于生物学效果阶段,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很难形成捕捞群体产生效益。

水域的理化条件,敌害压力的大小,饵料生物的多寡是制约银鱼形成种群的主要因子,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增殖,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保护水库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质管理维持水体中较高的营养盐类含量,提高水体的基础生产力水平,使水体保持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

2、调查养殖鱼类品种结构,适当减少鲢鳙鱼的投放量,减轻饵料竞争压力。

3、采取有效措施,强捕凶猛鱼类和小杂鱼,特别是红鳍鲌、餐条、野鲫鱼等必须下大力量捕捞,使之降到最低点。

4、控制大银鱼的开捕期及捕捞强度,合理捕捞,提高产量。

5、控制大银鱼的捕捞量,留足亲鱼,维持大银鱼的绝对种群数量。

6、在进、排水口建立拦鱼设施,防止外逃,保护资源。

受精卵加工(一)亲鱼捕捞:大银鱼属低温产卵鱼类,产卵高峰期只有 7-10天,因此加工鱼卵必须在高峰期捕捞亲鱼,这样才能保证鱼卵的受精率。

捕捞亲鱼一般采用刺网、围网及拖网,刺网捕捞鱼质好,但操作困难,围网捕捞没把握,且亲鱼利用率低,拖网适于冬季不结冰的水库,各种网具都可使用,以刺网较理想。

(二)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法授精,雌雄比为 1:2-3,用塑料袋和玻璃皿做盛卵工具都可以,用塑料袋加工一般是先挤卵,然后挤精液,连同雄鱼一起入袋,加水搅拌。用玻璃培养皿一般是先将雄鱼精巢摘下,捣烂,再将鱼卵挤在精液上,搅拌后加7‰生理盐水、授精。

(三)鱼卵存放:用瓷盘效果较好, 50万粒/㎡ ,每天换水一次,换水水温不得有温差,且溶氧要求达5.0mg/L以上,最好用深井水曝气后使用。

每天换水时,必须将死卵洗掉,防止水质败坏,诱发水霉。为防止水霉要定期用 5%生理盐水或孔雀石绿浸洗鱼卵。

银鱼是我国名贵水产品之一,被视为席上珍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水产科研部门在研究大水面养殖大银鱼成功的基础上,又探索出大银鱼池塘养殖技术。

在池塘中的习性1.栖息习性。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缺氧外,极少发现在上层活动,如池周、池底有水草,往往钻入其中。仔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因此可用此法来检查其生长和摄食情况,成鱼无此特性。

2.摄食习性。幼鱼出膜后10日龄开食,饵料为轮虫。以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大银鱼为肉食性鱼,以小型的鱼虾为主食。

3.繁殖习性。在池塘中,大银鱼能发育至性腺成熟并自行产卵。性原发育及产卵特征与天然水域基本相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下旬-1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在带有水草的硬质底池塘,产卵较集中,受精率可达80%-90%。

池塘养殖技术大银鱼是我国名贵水产品之一,被誉为席上珍品。随着大水面移植大银鱼的成功,池塘养殖也在我国一些地区悄然兴起,目前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未进入生产阶段。由于大银鱼是以小型的鱼虾为主食的肉食性鱼类,在池塘中受饵料的限制,养殖产量较低,为此,笔者于2002-2003年对大银鱼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现总结如下。

池塘条件池塘为多年养殖鲤鱼的老口池塘1个,面积7.5亩,池深2.5m,池底为泥沙底,避风向阳,水源为水库溢洪道溢出的水,水质清晰,无污染。每个池有单独的进排水管道,进排水口用40目筛绢网过滤,池周有适量的水草。

投卵前的准备2002年10月底,将池塘水抽至0.5m深,每亩用生石灰100kg彻底清塘消毒,一周后,引入其它鱼池的肥水,引水前先在其它鱼池里拉网,翻动表层底泥,以引入大量轮虫休眠卵。进水至2m水深后每亩施充分发酵的鸡粪50kg、马粪50kg、猪粪50kg。

来源及投放(1)发眼卵的来源 2003年1月20日由水丰水库捕获大银鱼亲鱼,进行人工受精获取受精卵,在室内孵化,孵化水温4-6℃,20天后进入发眼期。

(2)发眼卵的投放 2003年2月10日,当卵进入发眼期时,开始向池塘投放,投放密度为4万粒/亩。其方法为:每亩池塘均匀的破4个1.5m×1.5m冰眼作为投放点,用80目筛绢网制成1m×1m板网,将发眼卵散放在板网上,于冰眼处轻轻放入水中,每个板网放卵1万粒。

饵料的培养与引入(1)适时施肥 大银鱼幼鱼出膜后10日龄开食,饵料是轮虫。以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顺序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为保正鱼苗期间有充足的饵料,自4月份起到7月底,每月每亩施腐熟发酵肥50kg,适当施用石灰水,5月份后每天每亩用250-500g黄豆磨成豆浆泼洒。

(2)引入小型鱼虾 当大银鱼生长到8cm时,食性开始转化为以小型鱼虾为主,此时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五月初每亩引进麦穗、餐条、棒花等小型鱼类20kg,7月10日每亩引进抱卵青虾5kg。让其在池塘中自然产卵孵化,为大银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其它鱼类搭配6月15日每亩投放鲢鱼夏花2000尾。

日常管理(1)合理调控水质 大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首先浮头。水温20℃时,就出现浮头现象。在养殖期间要勤巡塘,注意水质、水温的变化,每日测定池塘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高温季节每10天注换水一次,同时将水深增加到2m以上,发现缺氧征兆,及时开启增氧机。

(2)饵料管理 除一次引入小型鱼虾,让其自然产卵孵化外,自7月中旬,当大银鱼体长达到8cm以后,要不定期捕捞鲜活的小型鱼虾投入池塘中,以增加饵料量。期间共投入小型鱼虾300kg。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