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龙是属于甲龙科的一种动物。绘龙体长约有5米,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龙,但是身形要比一般的甲龙显得细长。它们拥有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骨锤,可以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作为武器防身。通过对最初发现的化石标本的研究,人们发现在绘龙的鼻孔位置,有两个上下排列的洞。这些洞的样子很像鸡蛋的形状,是绘龙的特征。
形态特征绘龙是种轻型、中等大小的甲龙下目恐龙,拥有长尾巴,身长达到5米。如同所有甲龙科恐龙,绘龙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为抵抗掠食者如特暴龙的武器。
最初标本上最独特的特征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两个蛋状的洞上下排列。这些洞是绘龙的特征,数量有变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人叙述有四个洞,在2003年的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则被叙述有5对洞。发掘于中国和蒙古 ,甲龙科长5.5米,绘龙的鼻孔附近有2到5个额外的洞,目前没有理论解释这些洞的功能。
御敌方式在面对猎食者攻击的时候,绘龙有很多防卫的武器。绘龙的身上长满了骨质硬甲,长长的尾巴末端长有骨锤,这是它们抵御猎食者的武器。此外,群体生活的绘龙还会利用团体的力量来战胜强大的猎食者1。
分布范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1920年代举办数次中亚的挖掘活动,在蒙古戈壁沙漠进行挖掘。在Shabarakh Usu地区Djadokhta组的火焰崖的许多古生物发现中,发现了绘龙的最初标本 。原型标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6523号标本)是在1923年所发现的部分压碎的头颅骨、颚部、真皮骨。
绘龙是最著名的亚洲甲龙类,已发现超过15个标本,包括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5个头颅骨或部分头颅骨、以及发现两个有数只未成年个体挤在一起的化石,可证明是因沙尘暴而死的(Jerzykiewicz, 1993)。目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是一个由Teresa Maryanska在1971年与1977年所叙述的未成年头颅骨。
种类绘龙是甲龙科的恐龙,根据绘龙的皮内成骨与鼻部的不同特征,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绘龙有谷氏绘龙和魔头绘龙两个种类。谷氏绘龙有宁夏绘龙、徐龙等品种。此外,黑山龙也有可能属于谷氏绘龙的次异名2。
异名是指用来表示同一个分类单元的同命名,在动物的命名规则中,首先发现的物名称叫首异名,后发现的就称为次异名。
习性从发现的骨骼化石来看,它们的牙齿比较小,也不是很尖锐,所以推测它们只能吃一些柔软的植物3。
物种学史最初的标本属于谷氏绘龙(P. grangeri)。Young在1935年于宁夏发现一个新标本,并将它命名为新种宁夏绘龙(P. ninghsiensis),但宁夏绘龙现在被认为跟谷氏绘龙是同一个种;Maleev在1952年以破碎化石命名的徐龙(Syrmosaurus viminicaudus),也被认为是谷氏绘龙。
另外在中国发现的化石,由Godefroit等人在1999年叙述为P. mephistocephalus,因次真皮角状物与鼻部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效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来自于未成年个体,但原型标本是个成年头颅骨,而长度大于宽度,这显示它们可能是更基础的装甲亚目恐龙。
绘龙起初被分类于结节龙科,现在被认为是甲龙科。以下为关于绘龙现在的种系发生学位置的简易演化树。
藏品信息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