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述

又称“黄腊丁”、“嗄牙子”、“触丝”,古称“黄颊鱼”等。淡水鱼。 黄颡鱼外形具有科鱼类的典型特征,体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中等大,宽圆,头骨粗糙,枕骨脊裸露;吻钝圆,口裂大,下位;上下颌及腭骨上具绒毛状细齿,触须长、短各两对,体无鳞,表面有粘液;背鳍短,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黄颡鱼是鲍科鱼类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南北各大水系的江河、湖泊、水库中均有一定资源,为常见鱼类,野生黄颡鱼除西南和西北地区较为少见外,几乎遍布各地水域。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河道缓流和湖泊、水库等静水的淤泥水域或水草丛生的腐殖质底层,常群聚于坑洼处,怕光,白天晴朗时不活动,傍晚和夜间非常活跃,常出没于近岸线水域。黄颡鱼适应能力非常强,不仅耐低氧,而且耐污染,对水温的变化宽度强于一般鱼类。黄颡鱼的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甲,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钓取黄颡鱼,不论诱饵和钓饵都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用手竿钓效果最好。诱饵用粮食类撒饵,能诱集小鱼、小虾聚食,会招引黄颡鱼前来捕食窝子里聚集的鱼、虾。如果在粮食类诱饵中添加一些煮熟剁烂的禽畜类内脏或蚌、螺、蚬的碎肉,效果会更好。钓黄颡鱼的钓饵以虾为上品,其次是蚯蚓,南方的一些善钓者用孑孓,效果也很好。钓黄颡鱼要选用钩尖锋锐的鲫鱼钩,提鱼动作要快,技术要娴熟,千万不能脱钩跑鱼。如果鱼脱钩,脱钩落水的黄颡鱼的嘎嘎惊叫声,会将附近水中的鱼儿吓得落荒而逃,久久没鱼再来咬钩。1

形态特征黄颡鱼体长约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眼间距隆起。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鳃孔大。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Ⅰ,6~7,位于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Ⅰ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条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之相对。尾鳍分叉。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为淡黄色,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产卵期一般在4~5月间。2

生活习性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3浮游动物和4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分布情况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白天栖于湖水底层,夜则浮于水面觅食。 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2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5

养殖技术1、池塘选择与消毒

池塘要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水深在..1.5m以上,面积一般为2—10亩(每亩667m~。对于池底淤泥超过lOcm的池塘,必须清除过多的淤泥。在清除淤泥后,不要立即注水,应在阳光下暴晒数日后,再进行清整消毒。放养前10—15d,每亩用生石灰.. 50—75kg或漂白粉7一lOkg溶解化浆后全池泼洒。

2、鱼种放养与品种搭配

4月中旬至5月初放养黄颡鱼鱼种,每公顷放养规格3~5g的黄颡鱼种4.5~12万尾。饲养至秋季,黄颡鱼鱼种每公顷产量可达750~2250kg。5月下旬至6月初,放养规格1.5~50px的鲢鳙鱼乌仔1.2~1.5万尾,鲢鳙鱼之间的比例为2:1.3:1。鱼种入池前用浓度30~50g/L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

主养黄颡鱼鱼种的池塘只搭配鲢鳙鱼乌仔或夏花,不宜混养鲤鱼、鲫鱼、草鱼等一些抢食能力强的鱼类,这些鱼类会与黄颡鱼争食,影响黄颡鱼养殖效果。但可以混养团头鲂,一般每公顷放养规格.. 1.1300px团头鲂乌仔30000~45000尾。另外,还有两点提醒养殖者注意:一是清塘消毒时,一定要彻底杀灭池塘内的野杂鱼类;二是注入池塘的水要经60目筛绢严格过滤,以防野杂鱼,特别是鲫鱼进入池塘。

3、饵料配制与投喂

黄颡鱼以肉食为主,可以直接将小鱼、小虾、螺蚌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绞碎后,用3%~8%的面粉作粘合剂,充分搅匀后,放在饲料台上投喂。对于上述动物性原料缺乏时,可按鱼粉30%、豆饼30%、麸皮20%、玉米10%、面粉6%及4%的鱼油和矿物质的配方,制作成颗粒饲料投喂。也可向专业性生产厂家购买全价黄颡鱼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投饵采取“4定”原则,投饵 2次。

4、管理

4.1巡塘经常巡视池塘,观察池鱼动态。每天要早、中、晚巡视池塘3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白天可结合投饲料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池鱼活动和摄食情况。黄昏时检查全天摄食情况,有无残剩饲料,有无浮头预兆。

4.2池塘清整随时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池塘水质要清新,含氧量高,要根据施肥情况和水质变化,经常注入适量新水,还要随时捞除水中污物残渣,割去池边杂草,以免污染水质。

4.3防逃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适当水量,防涝、防止逃鱼。要随鱼体成长,结合调节水质,适时增加塘水量。

4.4水质调节自6月份开始,应每隔10~15d加注新水1次,每次注水25375px。如发现水质过肥,应及时排出部分老水,加注新水,以保证鱼类摄食旺盛,正常生长。每天进行巡塘观察,做好食台和饲料的管理,检查鱼体和做好养鱼记录。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殖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寄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这就需要在乎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5.1杀虫剂敌杀死(溴氰菊酯),按每立方水体用0.03mg/kg的浓度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和硫酸亚铁按0.15:0.05mg/kg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环虫、车轮虫等杀灭效果较好,但2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

5.2抗茼消炎剂磺胺二甲嘧啶片按每50kg饵料中加15—20g,连喂3d,2次,d;或用“痢特灵”(呋喃唑酮)10g加土霉素20g拌匀加入.. 50kg饵料中,连喂3d,2次,d;也可把口服青霉素胶囊5g加入.. 50kg饵料中,连喂3d,2次,d。对鱼体消毒用0.5Oi。

2%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lmn以上口服药料,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要现配现喂,配1次喂3d,切忌久放。

5.3治疗出血痛的药物用食盐50kg/亩,全塘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中用磺胺噻唑.. 100只加维生素C10g拌匀,投喂3d,2次/d。在对黄颡鱼鱼病的防治过程中,应拒绝使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