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胭脂旋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胭脂旋螺也叫胭脂螺,拉丁学名Peristernia reincarnate,是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旋螺科的一种,为中大型贝类,肉食性。主要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大西洋沿岸、菲律宾和西澳大利亚等地区,螺体生长长度为18~34毫米,最大生长宽度可达11.8平方毫米1。

胭脂旋螺因其整体呈不同深浅的粉红色而得名,可产海螺珍珠2。

外形特征壳口为软型,其内壁有旋螺纹,壳略成菱形,体层略膨胀1。

结构特征胭脂旋螺的光泽、颜色、厚度及纹理随其部位有所不同。胭脂旋螺螺旋轴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观察显示其与万宝螺样品在正交偏光镜下的结构特征十分相似,整体为弧形平行层状生长结构,弧形结构层内为平行密集排列的棱柱状结构,相邻棱柱消光相反,相间棱柱消光一致。从外到内也可分为3层:外表面层(A区)可见排列整齐的棱柱状结构,棱柱宽度约63μm;中间层(B/C区)棱柱界限较模糊,宽度约55μm;内表面层(D区)结构不规则,可见似海螺珠表面的火焰状结构2。

宝石学特征(1)胭脂旋螺外骨骼样品的折射率1.58,相对密度为2.82,其折射率和相对密度与常见的海螺、贝壳等基本一致。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显微红外光谱以及LIBS光谱分析胭脂旋螺外骨骼的主要无机矿物组成为文石,不同色层问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差异极小1。

(2)不同颜色区域的拉曼位移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在1100~3000cm-1范围内,粉色、橙色区域与有机物相关的拉曼位移强于白色和浅黄色部分,且在3000~4000cm-1范围内,存在与有机物中-OH相关的拉曼位移。显微红外光谱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粉色区域有机物质量分数相对较高,白色区域质量分数相对最低,而橙黄色区域质量分数介于两者之间1。

(3)胭脂旋螺外骨骼颜色可能与螺体中的有机物相关,且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导致了不同颜色的产生,黄色与橙色区域为可能与金属卟啉有关,而粉色区域则可能与类胡萝卜素有关1。

物种价值由于胭脂旋螺的颜色粉嫩鲜艳,在商业上也被称为“女王螺”,近年来逐渐受到珠宝界关注。目前,胭脂旋螺外骨骼被广泛制成佛珠、雕件和各种文玩配饰,成为了文玩界追捧和推崇的新品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