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华倒刺鱼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1871),地方名青波。属鲤形而侧扁、腹圆、头锥形、吻钝且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呈马蹄形。有须2对,吻须略短。背鳍前有一目、鲤科、鱼巴亚科、倒刺鱼巴属。是长江上游特有名贵经济鱼类。1

分布范围中华倒刺鲃俗称岩鲫,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在湖南省的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均有分布,尤以沅水上游的沅陵、泸溪境内较多,是我省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中华倒刺鲃肉质肥美,细嫩多脂,被人们列为上佳食用鱼。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等特点,它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池塘、网箱养殖推广新品种,经济效益较高。

中华倒刺鲃性成熟较早,雄鱼2龄,雌鱼3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和臂鳍分支鳍条的末端有颗粒状珠星;而雌鱼无明显特征。产卵季节一般在4月~7月,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分先后成熟。卵子发育非同步性,有大小两种卵粒,为分批产卵鱼类,其产卵期较长。产卵活动多在洪汛来临时发生,在急流滩下流水处产卵。受精卵具有弱粘性,产出的卵粒附于石块或下沉于砾石缝隙中发育。当水温在19.5℃~22℃时,从受精卵至仔鱼出膜历时40小时~50小时,刚孵出的稚鱼体色透明呈桔红色。

中华倒刺鲃原是我省沅水的主产鱼类,但由于其上游五强溪水电站建成截断了其产卵回游通道,加之工业废水污染,毒鱼、炸鱼及有害渔具渔法滥捕产卵亲鱼及其索饵场的幼鱼,导致天然资源严重衰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沅水也很少见。

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金沙江、等,三峡以下极为少见。四川泸州是有名的产区。

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腹圆、头锥形、吻钝且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呈马蹄形。有须2对,吻须略短。背鳍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甚尖锐。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等长、末端尖。体背青黑,腹灰白,侧线上部鳞片多黑色边缘。侧线鳞30枚~35枚。

生活习性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河道型底栖性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流水中,白天多栖息于深水区的岩穴内,夜间常活动在水草或着生藻类繁茂的沿岸地带,有短距离回游的习性,冬季在干流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进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饵,以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生植物碎片为主食,兼食淡水壳菜、蚌和水生昆虫。总之,该鱼食性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它的摄食规律是3月~4月间摄食强度为最大,随后逐月降低,至9月转趋旺盛,入冬减退。

繁殖季节4—7月,性成熟雄鱼3龄,雌鱼4龄。产卵于底部,卵灰黄色,粘性消失快,极易脱落。

雌雄区别中华倒刺钯在非生殖季节,雌雄鱼的区别不明显,不易鉴别。在生殖季节,性腺成熟的亲鱼雌雄较易区别,雄鱼体色灰青色较深(有明显的婚装),上颌前缘和鳃盖两侧等头部及臀鳍隐约可见成行“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不膨大,用手挤压腹部可有少量的精液流出,精液入水易散;雌鱼体青黄色,较浅,上颌缘和鳃盖两侧无“珠星”,较光滑,腹部稍有些膨大,生殖孔微红2。

营养价值经济意义中华倒刺鲃是以食高等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容易饲养,个体大,生长快,含肉量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肌间细刺,味道鲜美,食用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开发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