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脚目(Pinnipedi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的1个目。脊椎动物,由古代食肉类分出,与食肉目动物是近亲。向水中发展的一支水柄大型食肉兽,水栖。亚种现存的有三科:海狮科(Otariidae)、海豹科(Phocidae)及海象科(Odobenidae),我国仅有前2科。分类已将鳍脚目降为鳍脚亚目,归入食肉目。
简介鳍脚目(Pinnipedi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的1个目。脊椎动物,由古代食肉类分出,与食肉目动物是近亲。
鳍脚目动物是向水中发展的一类大型食肉兽,包括海豹、海狮、海狗、海象等。它们在体形、外貌上比较相似,但还是各有特点:海豹没有外耳,在陆地上只靠前肢行动;海狮则有明显的耳朵,在陆地上靠四肢行动;海狗介于海豹和海狮之间,有外耳,体表多毛,在陆地上靠四肢前行;海象实际上是海豹的近亲,没有外耳,在陆地上靠四肢行动,长有一对獠牙1。
外形特征身体一般是纺锤形(或流线型),体表密生短毛,头圆,颈短。四肢具有5趾,趾端一般有爪,趾间被肥厚的蹼膜连成鳍状,适于游泳,故称“鳍脚目”。耳廓小或无。鼻和耳孔有活动瓣膜,潜水时可关闭鼻孔和外耳道,尾小,夹在后肢间。口大,周围有触毛。牙齿为一出齿,齿分化不显著。
海生哺乳动物,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水中度过,但交配、育儿、换毛和休启、必须列岸上或浮冰上。
体肥胖,呈长纺锤形,体表密被短毛。头近圆形,颈部不明显。生有很小的外耳壳或全退化。眼相对大,在水下可不闭合。鼻孔和耳孔皆有活动的办膜,可自由启闭,利于潜水。吻部具触须。四肢具5趾,近端部分的肱骨、尺骨和桡骨均缩短并隐于体内,远端部分的趾骨延长,以肥厚的蹼膜包连而成鳍状,适于水中生活。前鳍肢比较贴近于身体,一般以第一指最长。后鳍肢生于体后,以第一趾和第五趾最长。爪不发达或仅留有痕迹。尾短小,多呈扁平形,夹于后鳍肢之间,适于水中运动。大多数种类在陆上只能爬行,或靠振动身体前进,或滚动,只有少数种可步行。
头骨脑颅宽扁,脑腔发达。眶区狭长,眶间距小。无泪骨。鼻骨短。颧弓外张。齿为一出齿,乳齿退化,前臼齿和后臼齿基本同型,无裂齿。脊椎关节间松弛,运动较自如。胸骨多节。无锁骨。肩胛骨宽而短。
皮下脂肪很厚。听觉锐敏,嗅觉发达,视觉较弱,味觉不发达。无盲肠或不明显。睾丸在皮下腹腔外位,有阴茎骨。雌性乳房腹位,有乳头1—2对;双角子宫;脱落性胎盘。
主食鱼类和乌贼,有的种吃虾蟹,还有的种吃企鹅,甚至捕食海豹的幼兽和小型鲸类。
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个别种栖息于湖泊中2。
生活环境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除少数种外,仅在交配、产仔和换毛时期才到陆地或冰块上来。
生长习性皮下脂肪极厚,用以保持体温。听觉、视觉和嗅觉灵敏,在水下有回声定位能力,潜水时心率减慢,只相当于正常心率的1/10,外周血管收缩,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给。潜水时间可持续5~20分钟。属一雄多雌类型。肉食性,无裂齿,多为整吞食物,不加咀嚼,主食鱼、贝类和软体动物。
分布范围分布于南、北半球寒带和温带海洋。
亚种种类中国仅有前2科。主要种类如海狮、海狗、海象、海豹和象形海豹等。例如海狮科的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在陆地上后肢能转向前,较好地移动身体和起部分支持作用,具不发达的耳壳。一雄多雌制,雄兽体型明显大于雌兽,雄雌重量之比为300∶63公斤。海豹科的海豹(Phoca vitulina),较其他鳍脚类更向水中生活特化,上陆后,后肢不能转向前方,只能向后直伸,但在水中是主要的推进器官。无耳壳。毛被中无绒毛。分布北半球,在我国见于渤海和黄海。
最大的鳍脚目动物象海豹又叫象形海豹,是海豹中的体重冠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鳍脚目动物。最大的象海豹体长6.5米,体重达到了4 000千克,是海象体重的近3倍。象海豹在世界上有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两种。南象海豹生活在南乔治亚岛、印度洋的克尔盖伦群岛、南太平洋的马阔里岛等地;北象海豹生活在北美洲的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南部穿过加利福尼亚海岸,列科隆群岛都有分布。
南象海豹嘴唇上方长着一块能自由伸缩的,富有弹性的肌肉, 就像鸡冠一样, 那是象海豹奇特的鼻子。说它奇特, 是因为它能随着身体的增大而长大,最长的可达40厘米, 与陆地的大象鼻子有些类似3。
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大,油脂和皮肉均可利用。有些种类的毛皮珍贵。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