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大蹼铃蟾体形较大,体长53-73毫米。吻端圆且高,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颊部向外侧倾斜,无鼓膜,犁骨齿两小团,舌大近圆形前肢粗壮,指短扁端圆;后肢短粗,左右跟部不相遇,趾蹼极发达,为满蹼。皮肤粗糙,身体背面及体侧布满瘰粒。大蹼铃蟾耳后腺大而扁平。腹面皮肤较光滑。大蹼铃蟾雄性胸侧各有一黑刺团。大蹼铃蟾背面为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咽喉至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黑色和橘红色交织的花。
雄蟾体长47~51 mm,雌蟾体长44~49 mm。吻部高,吻端圆,鼻孔位于吻背侧,略近吻端; 瞳孔心形; 无鼓膜,无耳柱骨; 舌近圆形,不能伸出口腔以外; 犁骨齿两小团。皮肤粗糙,整个背面满布大小瘰粒,眼后有一个大瘰粒似耳后腺,一般肩上方有4个大瘰粒排列成“” 形; 腹面皮肤光滑。 前肢较短,指侧有缘膜,基部有蹼迹; 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后; 雄性趾间满蹼,雌性略逊; 内跖突小呈椭圆形,无外跖突。背面一般灰褐色或黑灰色,有少许黑斑或草绿色斑; 腹面橘红色或橘黄色与黑色斑相间呈醒目大花斑,腹后和股基部的橘红色斑连成一片。雄性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3指有黑色细小婚刺; 胸部两团扁平疣上有棕黑刺粒; 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3~3.4 mm,动物极灰褐色,植物极乳黄色。第37~38期的蝌蚪,全长约37 mm; 头体浑圆,出水孔在腹中部,肛孔位于尾基部中央; 尾较短,尾鳍高而弱,前端始自背中部,尾末端钝尖;头体深橄榄色,尾部色浅,尾鳍上的黑线纹交织呈网状,尾肌上有稀疏黑斑点;唇齿式Ⅱ/1+1: Ⅱ,每行唇齿棱上有2~3排小齿,口周围均有乳突,口角部无副突。1
地理分布大蹼铃蟾分布在四川和云南,主要集中于横断山系东侧。大蹼铃蟾能大量捕食危害森林、牧草及农作物的害虫。大蹼铃蟾可供饲养观赏或作为实验动物。
生存环境大蹼铃蟾生活在云南高原上的2500-3600 m海拔高度的中山及亚高山环境中,尤其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
生活习性大蹼铃蟾栖息在海拔2000-3300米的山溪石下或坑塘,尤其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喜活动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行动缓慢,遇敌害时将手足翻向背面,静止不动。大蹼铃蟾产卵期5-6月,此间成蟾在坑塘中常将头部露出水面。大蹼铃蟾卵产于静水坑内,多为分散单。
成蟾常栖于静水塘、沼泽地和小山溪缓流处石块下。行动笨拙,多爬行,在水塘内仅露出鼻孔和眼睛; 在陆地上受惊扰时,将四肢掌、跖部向上翻转,显露出橘红色,以示警戒。成蟾以多种昆虫、螺类以及其他小动物为食。雄蟾常发出像小鸡一样的鸣声; 雌蟾产卵在有水草的静水坑内,数粒至数十粒为一群,附在水草茎叶上。蝌蚪在静水塘内生活。1
生长繁殖大蹼铃蟾生活于中国西南部高山区,其数量很多,常活动在庄稼地、林间草丛、水塘或水坑等环境中,能大量捕食农作物、林木和牧草的害虫。在室内容易饲养,既可观赏,也可供做实验动物。
繁殖季节雄蟾发出像小鸡一样的鸣声,一般在5—6月产卵。该蟾行动笨拙,不善跳跃,常见到铃蟾在水荡里伸展着四肢,仅将眼和鼻孔露出水面,偶有惊扰,迅即潜入深水中;在陆地上受惊扰时,将手、足向上翻转,显露出醒目的橘红色斑,并静止不动,如像死亡状态,这可能是用来警戒敌害的行为。由于皮肤腺发达,当受到异物刺激时,分泌大量的白色黏液。2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较宽,其种群数量较多。受胁等级: 无危LC。1
科学分类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属:铃蟾属 Bombina
种:大蹼铃蟾 B. maxima
生物标签中文名:大蹼铃蟾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盘舌蟾科→铃蟾属
拉 丁 名:Bombina maxima
英 文 名:Large Webbed Bombina属中文名:铃蟾属
国内分布:四川、云南及贵州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
体型:大蹼铃蟾雄性一般45-72mm,大蹼铃蟾雌性49-63mm。
习性:大蹼铃蟾喜活动于山溪相连的静水坑内。
繁殖:大蹼铃蟾5月上旬至6月中旬产卵,大蹼铃蟾多为分散单个卵。
斑。
保护措施大蹼铃蟾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