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细长蚁(Tetraponera rufonigra)是属于蚁科,细长蚁属的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喜欢筑巢于树木中或石缝里。它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而且善于团结作战,当发现猎物时会好几只或者更多一起围攻,捕杀凶狠迅速,具有较为强力的蛰针。人若被刺到会产生剧痛并且伤处红肿。
形态特征工蚁头、腹柄的第二腹柄结和腹部为黑色;上颚、触角胸部和第二腹柄结多少为红色,从浅橙红色或橙黄色到深砖红色;足褐黑色,多少带点橙红色;唇基和触角橙红色。细毛被和短茸毛稀,前者是一些散生的灰白色细毛,后者常缺,如若有的话茸毛很短,细丝状,使胸部和腹部,尤其是腹部被一层微白色的软毛。头、足、腹柄的第2节和腹部光亮,刻点很细密,但不暗;胸的刻点细密,无光泽。头矩形,长稍大于宽,前面比后面稍微窄些;后头宽钝圆,近横形;颊平直,前端明显呈角状;上颚具不清楚的粗条纹,多少成宽线条状,其内缘与外缘近平行,咀嚼边具5或6枚锐齿;唇基窄横形,中央隆起,并稍延伸,使其前缘呈双波状;触角脊竖式,平行,在触角脊间有一纵长深沟;触角短粗;复眼侧生于头上半部靠近额部处;有单眼。胸部细长,前胸背板宽,其前侧角具齿,在其后缘中间有一小的纵长小瘤,前一中胸背板缝向前呈弓形;中胸背板小,扁平,与其横形的后缘形成半卵圆形,在中一后胸背板缝处的凹缘宽而深;后胸背板长,比前胸和中胸背板加起来还要长些,卵圆形,凸,其后部末端倾斜;足中长,粗;腹柄细长,第一腹柄结卵圆形,前面有长柄,后面有斜面,第二腹柄结圆锥形,前面有短柄,后面缢缩;腹部略小,卵圆形,尾端尖;螫刺伸出。
雌蚁与工蚁很相似,但个体当然较粗大些,并有短得多的后胸背板,中胸背板和小盾片加在一起比后胸背板长得多;翅透明,稍带微褐色光泽;腹柄的第二腹柄结杯形1。
分布云南、海南、东南亚2。
毒性这种蚂蚁是最有毒的一种,它的螫刺刺人最痛,有时引起严重的炎症。G.A.罗思莱先生在一篇文章(1889年伦敦昆虫学会学报,第353页)中对一只这种蚂蚁刺得他严重痛苦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
这种蚂蚁营巢于朽木中,而且经常至少在缅甸各地旧屋的木桩或树干的裂缝中作巢。就我个人来说,我曾打开并验证过一个蚁巢,巢在木夹豆(Xylia dolabrifomis)树洞中,这洞在树下接近地面处常有一个或几个入口。在上述文章中罗思莱先生对一群黄掠蚁( Oecophylla smaragdina,一种凶猛的筑叶为巢的红色或黄色蚂蚁)和一群红黑细长蚁之间的战斗作了最有趣的描述(第354页)。这段描述太长,因而在这里没有引用。但是在向黄狼蚁发起的几次攻击之后,他们战斗队形显然是三角形的楔形队形,尖角对着敌人向前推进,最后红黑细长蚁取得了胜利,并和平地占有了对方的蚁巢。
在印度的西北省,我听到当地有人把这种蚂蚁称为“罗哈里”或“黑色史密斯”我也说不出个究竞。如此凶猛的昆虫几乎一定被别的生物所模拟,所以在这种蚁的每个蚁巢的附近,总有一些拟态蜘蛛( Myrmarachne provides)这些蜘蛛对该种蚂蚁的相似程度是很明显的。但是不论如何,按我的观点对于细长蚁的雌蚁来说,最好的拟态昆虫,是一种美丽的胡蜂( Ampulex constanciae),它是罗思莱先生发现的,由卡麦郎( Cameron)先生所定名。
细长蚁属黑细长蚁工蚁体长7-8mm,黑色,上颚、触角和足栗褐色。体具零散的立毛以及丰富的柔毛;足、唇基、上颚立毛十分丰富。头、并腹胸和后腹角有一定光泽,刻点细小。头矩形,长略大于前后宽相等;上颚似红黑细长蚁,但仅具4齿;唇基窄,中间部分不隆起,前缘不具齿;触角脊间不具纵沟,无单眼。并腹胸较窄;前胸背板略平,不形成肩角;并胸腹节背板隆起,呈圆形。第1结节前柄为结长的0.7倍;第2结节有很短的结前柄,后部不缢缩;结节下无刺状突。后腹长卵形3。
分布:海南、台湾、四川浙江、云南;东南亚。
榕细长蚁工蚁:体长3.3-4.0mm。红黄色至暗红褐色体光亮,头前端(包括上颚和唇基)具细密刻线。柔毛和立毛稀疏触角和头前部较多。头矩形,似飘细长蚁;触角粗;复眼大,位于头侧中部略近前端;唇基窄,中部隆起,前缘中央凹入,两侧形成2个粗齿,后缘伸入两触角间。前、中胸背板较平,两侧具棱边;前-中胸背板缝清晰,但不凹陷;中-并胸腹节背板缝明显凹陷;并胸度节背板隆起,凸且侧扁。结节前具柄,第一结节前柄长为结节长的1/2;结为圆形,较大第二结节宽于第一结节后腹部细长。
分布:广东、江西。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