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在蟾蜍科大约500个成员之中,海蟾蜍(Rhinella marina)通常被认为是体型最大的。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最大的一只海蟾蜍被当作宠物生活在瑞典。这只名为“Prinsen”的海蟾蜍长度为38厘米,完全伸展则长达54厘米,重量达到2.65千克。2
海蟾蜍的雌蛙明显比雄蛙长,长达10-15厘米。较大的海蟾蜍倾向分布在较疏落的群落中。野生海蟾蜍的寿命为10-15岁,饲养下的可以生活得更久,最老的更可达35岁。海蟾蜍的皮肤干燥及疙瘩。眼睛上明显起脊,直斜向吻部。它们有呈灰色、黄色、赤褐色或橄榄褐色,可以有不同的斑纹。眼后各有很大的腮腺。腹部呈奶白色,有黑色或褐色的疙瘩。瞳孔横向,虹膜呈金色。趾间基部有肉质的蹼,前肢没有蹼。
幼蟾蜍较为细小的,只有5-10厘米长。它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光滑及深色的,有些甚至偏红色的。幼蟾蜍没有腮腺,毒性较弱。蝌蚪很细小,是黑色的,群栖于水底。蝌蚪长1-2.5厘米。较大的海蟾蜍倾向分布在较疏落的群落中。
生活习性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海蟾蜍除了靠视觉来侦测猎物外,也可以使用嗅觉,双重扑捉能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秘籍。海蟾蜍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张大嘴,以及吃什么都像鸣人吃拉面的好胃口,它们主要靠吃细小的啮齿目、爬行类、其他两栖类、鸟类及多种无脊椎动物而生存,偶尔也会吃植物、狗粮及垃圾。它们习惯将猎物直接吞下,然后在胃里将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海蟾蜍还有极强的耐力,悉尼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示: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一个晚上行进1.8公里。是青蛙蟾蜍家族中的夜行世界纪录。
栖息环境海蟾蜍并不是水生的,为全陆生动物,只有在繁殖时才会走到水边。蝌蚪可以在15%盐度的海水中生存。曾经被生物学家艾尔伯特·瑟巴误描绘为陆生及水生的,后来卡尔·林奈对此进行了重新描述。
海蟾蜍喜欢栖息在开放辽阔的草原及林地,尤其是经人工改造的地方,如花园及排水沟。在它们的原产地,它们主要出没于亚热带森林,当中茂密的植物却限制了它们的散布。
海蟾蜍的可耐受临界高温值为40-42℃,而低温值则为10-15℃。它们的分布地可以因对环境的适应性而有所变更。它们对于失水有高忍耐性,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忍耐失去身体的52.6%水份,故它们能在热带以外的环境生存。
白天,海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海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分布范围海蟾蜍又名甘蔗蟾蜍,是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种陆生蟾蜍。1935年,澳大利亚人引入了首批20只海蟾蜍并投放到昆士兰州的甘蔗园中。到1937年,总共大约有6万只海蟾蜍被引入澳大利亚。如今,在澳大利亚的东南海岸线一直延伸到北部海岸线13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有分布。
它们在原产地分布得较引入地区为稀疏。在南美洲,沿海每100米就约有20只海蟾蜍,数量远低于澳洲的50-100倍。
保护级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世界上10大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3
繁殖方式蟾蜍全年可以繁殖:在亚热带地区,繁殖期一般只会在较温暖的季节,刚好是雨季的开始。
孵化条件蝌蚪孵化的时间要视乎水温,水温越高生长得越快。蚪一般会在48小时内孵化。
幼蟾一般长10-11毫米,生长得很快。生长率会因地区、季节及性别而异,初期平均生长率为每日0.647毫米,继后减慢至每日0.373毫米。生长率往往在它们达到性成熟时就会减慢。 急速的生长率对它们在变态及亚成体的生存有莫大帮助,因为幼蟾会失去了卵及蝌蚪时期的毒性,却又未曾长成可以分泌蟾毒素的腮腺。由于失去了重要的防卫,估计只有0.5%的海蟾蜍能长成成体。
海蟾蜍达至性成熟的年龄会按地区而有所分别。海蟾蜍全年也可以繁殖:在亚热带地区,繁殖期一般只会在较温暖的季节,刚好亦是雨季的开始。
产卵海蟾蜍的卵是一串凝胶状的产在水中。雌蟾可以一次生8000-25000颗卵,长度达20米。卵是黑色的,表面有薄膜覆盖,其直径约为1.7-2毫米。蝌蚪孵化的时间要视乎水温,水温越高生长得越快。蝌蚪一般会在48小时内孵化,但也可以快至14小时或长至一星期。孵化时往往就有成千条蝌蚪组成一群。蝌蚪细小及呈黑色,需要12-60日来成长至幼蟾。与成体一样,卵及蝌蚪对很多动物都带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