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英文名:Shangcheng Stout Salamander
商城肥鲵雄鲵全长150毫米-184毫米,雌鲵157毫米-176毫米,体形肥壮。吻至头顶明显逐渐高起,头长大
于头宽,有唇褶,较弱;犁骨齿2短列,呈V形;无卤门,上颌骨与翼骨相连接,鳞骨内侧显著隆起。躯干粗壮,皮肤光滑;四肢短弱,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3-5条肋沟,掌、跖部无角质鞘;指4,趾5。尾短于头体长,尾鳍褶发达。背面深褐色,腹面灰褐色。资料表明,商城肥鲵不仅为中国特有,而且分布区十分狭窄,主要在大别山区。
中州珍稀两栖类动物。有尾目,小鲵科,形似娃娃鱼,嘴长两鳃突起,嘴角成银白色。成年者体长20公分左右,体重20~30克,有四肢和尾,体态较为肥胖,行动敏捷。常年生活在海拔400~800米的高山低温深涧中,好食蚯蚓、昆虫、鸟卵及植物果实。暴热雷雨和山洪暴发前后子午时多嚎叫,叫声与半岁婴儿哭声相似。系1984年由河南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讲师翟文元等人在商城金刚台自然保护区发现,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国内外尚未发现和记载的两栖动物的一个无名新种。由于体态肥胖,形似小鲵,命名为“商城肥鲵”。1
形态特征雄鲵全长150~184 mm,雌鲵全长157~176 mm,尾长分别约为头体长的64%。头长大于头宽,从吻端至头顶明显逐渐隆起; 吻钝圆,唇褶较弱; 无囟门,上颌骨与翼骨相连接, 鳞骨内侧隆起, 犁骨齿为两个短弧形, 呈 “” 形。 躯干粗壮; 尾基部略呈方形; 尾鳍褶发达,尾背鳍褶约起于尾的前1/3部位,腹鳍褶位于尾的后部1/2处,尾末端钝圆。皮肤光滑,头顶有不明显的 “∨” 形脊; 眼后有一细纵沟伸达颈褶;头后有一浅的脊沟,肋沟13条; 头腹面光滑,颈褶明显。四肢短弱,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相距3~5条肋沟之间距,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 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体背面深褐色,体侧色稍浅,腹面灰褐色或灰白色; 背部和四肢满布白色星状斑,尾部较少。雄鲵肛孔前端有一个乳突。幼体全长78 mm时,头体长46 mm,尾长约为全长的2/5; 吻端钝圆,唇褶较显,外鳃3对; 尾末端较尖。2
生活习性该鲵生活于海拔380~1 100 m的山区流溪内,所在流溪底部多为沙石。5~8月该鲵栖于水清凉、流速缓慢的水凼内; 成鲵以水栖为主,常在凼内石块上活动,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虾、小鱼及其他小动物为食。成鲵受惊后迅速钻入石下或石缝中。2
主要分布商城肥鲵分布于河南(商城)、安徽(金寨、霍山、岳西)、湖北(阴山)。
2006——2008年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商城肥鲵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商城肥鲵栖息地的部分生态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内的黄栗园河、大石屋冲和小石屋冲三个地点发现有商城肥鲵的栖息,其栖息地海拔介于600~1200m之间,分布数量较少,对栖息地的生境有着严格的要求,且显示出“斑块化”和“破碎化”的特点。
分析研究采集商城肥鲵的血液,用常规法制成血涂片。用姬姆萨染液染色后,对商城肥鲵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其血液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在商城肥鲵血涂片中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较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圆形,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含量最高。商城肥鲵的红细胞平均数为3.2×105/mm3,白细胞平均数为9.1×104/mm3,血红蛋白含量为48g/L,凝血时间为6.2 min。[结论]商城肥鲵红细胞大小平均为15.5 μm × 9.6 μm,比东北小鲵小,而红细胞数量却比东北小鲵多,这可能与其在两栖类中所处位置有关,并与其生态习性相适应。
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食品的营养要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成分,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试验测得的商城肥鲵肌肉蛋白质含量雌性为15 .44 % , 雄性为15 .67 % ( 占鲜重) , 高于东北小鲵和大鲵, 明显低于鱼类。商城肥鲵肌肉脂肪含量雌性为0 .68 % , 雄性为0 .53 %( 占鲜重) , 与东北小鲵相比, 无显著差异, 而远低于大鲵 , 明显低于其他鱼类 。商城肥鲵肌肉总糖含量雌性为1 .70% , 雄性为1 .89% , 与东北小鲵几乎相同。
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商城肥鲵是稀有珍贵物种,为中国特有,是河南省重点保护动物。商城县肥鲵自然保护区位于商城县南部山区的长竹园乡。范围:东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南与湖北省麻城市隔界;西北与长竹园乡黄柏山、药铺、磨盘山村相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83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