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务川臭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点

雄蛙体长71一76.5毫米,雌蛙体长75.8—90毫米。头顶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略突于下唇,吻棱明显,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头背皮肤光滑,颞褶明显,鼓膜大约为眼径的五分之四,与眼睑或眼间距等宽。两眼前角之间有一小白痣粒;前肢粗壮,指趾端吸盘较大,指端吸盘前端较尖,除第一指外,其余吸盘两侧有沟,指端背面有横置的凹陷,指吸盘横径约为鼓膜直径之半,第五趾外侧缘膜略显,趾间缺刻较深,达第二关节下瘤的下面.蹼间无大花斑,交织成网状。1

背面绿色,疣粒周围有黑斑,两眼之间有小白点;四肢有深浅相问的多条横纹,股后有碎斑;腹面满布深灰色和黄色相间的网状斑块。雄性第一指婚垫淡橘黄色;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2.5 左右,乳黄色。第28~41期蝌蚪全长平均47 mm,头体长平均17 mm,尾长为头体长的184%左右;尾部有深色斑点;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4+4/1+1:111;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错排列,口角有乳突一排,副突较少。2

生活环境栖息于海拔700米左有的山地溶洞内。洞内基本无光,有阴河通过,水深最大可达l一2米、水流缓慢。5—6月为繁殖季节,种群数量稀少。为贵州特有品种,仅分布在务川自治县。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700 m左右山区的溶洞内。洞内有阴河流出,水流缓慢。成蛙栖息于距洞口30 122左右的水塘周围的岩壁上,洞内接近全黑。该蛙受惊扰后即跳入水中,并游到深水石下。繁殖季节可能在5~8月,6~8月可见到蝌蚪,解剖7月6日的雌蛙(体长86.0 mm),腹内有卵348粒。2

名称来源臭蛙是对两栖纲蛙科臭蛙属蛙类的统称,世界已知臭蛙约50种,中国已知30种,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臭蛙受到刺激时皮肤上的腺体会分泌出浓烈臭味,因而得名,臭蛙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类。

科学探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第一期刊载《寻找神秘的洞穴蛙----务川臭蛙》文章,首次揭开了务川臭蛙秘密洞穴生活的一角,同时科技工作者宣布了“务川臭蛙” 有5个分布点。

臭蛙是蛙科动物中从真蛙类向水蛙类进化中的重要过渡类型群。务川臭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类,仅分布于贵州境内。它们的一生很可能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自命名以来,其相关资料非常少见。我国科学家在1978年采集到这个物种,1983年发表并命名这个物种为“务川臭蛙”。在之后的近30年中,科学界对这个物种的了解几乎再无进展,它的数量稀少,是我国最濒危的8种两栖类中的一员,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这个物种的濒危程度列为极危(CR)级别。务川臭蛙的其相关资料非常少见。

2008年5月和8月,野生动物专家徐健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率领科考队先后两次到务川考察,深入到100多平方公里的70多个山洞考察,新发现4个务川臭蛙分布点,加上原有的一个分布点,目前务川境内共有5个务川臭蛙分布点。每一个分布点上的务川臭蛙数量都非常少,(每个分布点有都在10只以内),务川臭蛙正处于绝灭的边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务

川臭蛙生活于16-18℃的恒温溶洞内,食物单一,其繁殖及对水环境要求特别高,所以务川臭蛙的适应生存空间很窄。再加上人为活动和人为捕杀,务川臭蛙正处于绝灭的危险中。科考队还拍摄到了务川臭蛙的抱对行为,这是科学工作者首次记录到这个物种的繁殖行为。考察队进一步了解了务川臭蛙这个物种的分布范围,生存状况和受威胁状况,对进一步保护这个物种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

目前务川自治县的务川臭蛙分布区还不属于任何自然保护区,为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栖专家谢峰呼吁、应该新建保护区来保护务川臭蛙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