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小而肥壮,雄蛙体长 44~67 mm,雌蛙体长44~63 mm,一般体长不超过70 mm。头部宽扁,头宽略大于头长; 吻端圆,吻棱不显; 鼓膜隐约可见。皮肤粗糙,无背侧褶,除股后侧外,全身背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圆疣、扁平疣或窄长疣,疣上均有细小的黑色角质刺,尤以后背、肛孔周围及胫、跗部背面的刺疣更为密集。前肢较粗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端球状; 1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趾间蹼较弱,第四趾两侧之蹼缺刻深,以缘膜达趾端,其余各趾蹼达趾端,外侧跖间蹼达跖基部,有内跗褶,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跖基部。体背面多为棕色、浅棕褐色,散有黑褐斑,眼间及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纹; 后腹部及后肢腹面呈蜡黄色。雄蛙前臂粗壮,内侧3指有婚刺,胸部具锥状刺疣,具单咽下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3.2~3.4 mm,动物极黑棕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0~36期蝌蚪全长平均58 mm,头体长19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 210%; 头体背面土黄色,尾部有深色斑点; 尾末端钝尖,少数钝圆; 唇齿式为Ⅰ:3+3/1+1:Ⅱ,少数为Ⅰ:4+4 /1+1:Ⅱ; 上唇近口角处有乳突一排,下唇乳突两排。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8 mm。1
小棘蛙 (雄,香港,费梁)
小棘蛙 (雌,个体变异,香港,费梁)
小棘蛙 (雌,个体变异,香港,费梁)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500~1 400 m植被繁茂的水面宽度约1 m以下的小山溪内或沼泽地边石下。主要捕食多种昆虫、蜘蛛和松毛虫等。繁殖季节为6~7月,晚上发出 “嗒、嗒” 的连续鸣声,长者可达10余声; 卵产在小溪水凼内,卵群成串或分散悬于草根或石块下,雌蛙产卵54~107粒。蝌蚪生活于溪沟小水坑里。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较宽,但因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易危VU。1
分布湖南(宜章)、江西 (贵溪) 、福建(德化、武夷山、建阳、南靖、诏安)、广西(龙胜、田林岑王老山)、广东(乳源、龙门)、香港。1
小棘蛙地理分布图
小棘蛙 (雄,广西,莫运明)
小棘蛙 (雄,福建德化戴云山,费梁)1
小棘蛙 (生态环境,福建,费梁)1
小棘蛙 (蝌蚪口部,福建德化戴云山,蔡明章)
小棘蛙 (蝌蚪,福建德化戴云山,王宜生)1
小棘蛙 (雄,福建德化戴云山,费梁)
小棘蛙 (雌,色斑变异,香港,费梁)
小棘蛙 (雌,香港,费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