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崇安髭蟾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宽圆,吻棱明显。颊部略凹;瞳孔纵置;鼓膜隐蔽;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舌宽大,后端缺刻深。背部皮肤上的小痣粒构成细肤棱,交织成网状;腹面及体侧布满浅色小痣。生活时头和体背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细斑。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5-8枚角质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数目相同的米色小点。1
生活习性成蟾
成蟾栖息在海拔800~10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白昼隐匿在石隙、土洞、杂草或树根下。夜出觅食,主食蝗虫、蟋蟀、叩头虫、竹蝗、金龟子、等多种农林害虫。
蝌蚪
蝌蚪以藻类等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昼伏夜出。经1~2年才能完成变态。
生长繁殖平时崇安髭蟾不会轻易露面。 到了求偶时节,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涧中鸣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进入冬眠,髭蟾此 髭蟾 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飘荡,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髭蟾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
崇安髭蟾蝌蚪体大而壮,后肢6毫米时,全长达100毫米左右,尾长为体长之俩倍,尾肌极发达,尾基部上方有浅色丫形斑;唇齿式I:5—5/I:5—5,口周围均有唇乳突,仅上唇中央微缺;小蝌蚪一般都在山溪内的水坑边缘部分,而大的蝌蚪多在大山溪深水坑内。新成蟾颇大,体长达40毫米。2
保护等级2000年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保护名录;2005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3
崇安髭蟾瑶山亚种雄蟾体长87毫米,雌蟾69毫米左右。头平扁,鼓膜略显。体背部有细肤棱交织成网状;四肢背面肤棱明显呈纵行。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指、趾端圆,趾间具微蹼。体背面深棕略带土红色,有不规则碎黑斑;眼上部浅绿色,下部深酱色;胯部有月牙形白斑。雄性上唇缘多数个体具4枚锥状大黑刺,有单咽下内声囊。卵径3.5毫米,动物极灰棕色。蝌蚪全长103毫米,头体长37毫米左右;背面棕褐或棕绿色,体尾交界处有浅色“Y”形斑,尾部无斑或有深色细斑点;唇齿式多为Ⅰ:5—5/Ⅰ:4—4;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副突少。成蟾生活于海拔900~1600米植被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带。成蟾营陆栖生活,白天常隐伏在阴湿的松土、石隙、土洞内,夜晚出外觅食鞘翅目等昆虫。12月到溪流中繁殖,雄蟾在夜间发出“哦、哦”的低沉鸣声;雌蟾产卵297粒左右,成团粘附在石底面。蝌蚪多栖于山溪回水荡内。分布于广西(大瑶山、龙胜)、湖南(宜章、新宁)、江西(井冈山)、浙江(江山、九龙山)、广东(北部)。 4
崇安髭蟾瑶山亚种
崇安髭蟾瑶山亚种幼体
崇安髭蟾瑶山亚种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