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金目大眼鲷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金目大眼鲷,别名:橘棘鲷,俗称大眼鲷、红目鲢等。属鲈形目、大眼鲷科下鱼类,体略高,侧扁,呈长卵圆形;体最高处位于背鳍第五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于体中线下方。吻短。肉食性鱼类,以鱼虾及浮游动物为主食,多夜间捕食。分布于红海、印度洋东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北至日本、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简介金目大眼鲷,别名:橘棘鲷,俗称大眼鲷、红目鲢等。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斜裂。眼睛很大。体被细小而粗糙栉鳞,鳞片不易脱落。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腹鳍长,末端达臀鳍基起点。尾鳍浅凹形。通体鲜红色,体背侧暗红色,各鳍膜的边缘黑色。常见体长20厘米。食用经济鱼类。以底拖网捕获,渔汛期在5~10月,产量较高1。

分类学分类学地位 taxonomy|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__动物界 Fauna|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__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纲 Pisces__硬骨鱼系)|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__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__鲈形目 Perciformes|__鲈亚目 Percoidei|__鲈总科 Percoidea|__大眼鲷科 Priacanthida。

外形特征体略高,侧扁,呈长卵圆形;体最高处位于背鳍第五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于体中线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颌突出,颌骨、锄骨均具齿。前鳃骨后缘及下缘具锯齿并具有一枚后向之短强棘。鳃耙总数24-26。头及体部皆被有粗糙坚实不易脱落之栉鳞;侧线完全,侧线鳞孔数70-90。背鳍单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软条13-15;臀鳍与背鳍几相对,具硬棘III,软条13-16;背鳍及臀鳍后端圆形;胸鳍短小;腹鳍中长,短于头长;尾鳍截形或双凹。体一致呈鲜红色,有时腹部呈银白色;各鳍末端颜色较深,且鳍膜上无任何斑点。

金目大眼鲷是大眼鲷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主要特征是尾鳍呈双凹形,且上下叶延长突出,腹鳍基部的内侧有一黑斑。略偏深红色的体色,可在夜间迅速变换成银色或长出斑块2。

生活环境主要栖息在深海150~1200米水层,因人类底拖网捕捞,橘棘鲷生活的海床被严重破坏,数量骤减。

分布范围分布于红海、印度洋东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北至日本、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海域等。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的南海和台湾附近海域也有分布: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40~120米深的沙泥底质海区,以甲壳动物为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喜结群活动1。

生活习性夜间出来觅食。肉食性,以小鱼、虾、蟹或水层中的浮游动物为主食。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