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绵蚧俗称树虱子,又叫柿囊蚧、柿毛毡蚧,是指一种柿树主要的害虫之一。柿绵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在我国南北柿产区普遍发生,尤以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柿园最严重。很难根除,受害树体除了树势减弱,产量降低以外,还严重影响柿果品质和销售价格,给果农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柿绵蚧的主要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和红点唇瓢虫等。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体节非常明显,紫红色;体背面有刺毛,腹部边缘有白色弯曲的细毛状蜡质分泌物,虫体背面覆盖白色毛毡状介壳,长约3毫米,宽2毫米,正面隆起,前端椭圆形,尾部卵囊由白色絮状物构成,表面有稀疏白色蜡毛。雄成虫体细长,约1.2毫米,紫红色,触角细长、由9节构成,以第3节和第4节最长,各节均有2-3根刺毛,翅1对,透明、介壳长约1.2毫米,宽约0.5毫米,长椭圆形。
卵卵圆形,长约0.3-0.4毫米,紫红色,表面附有白色蜡粉。
若虫卵圆形或椭圆形,体侧有若干对长短不一的刺状物,触角粗短,由3节构成。初孵化时血红色,随着身体的增长,经过一次脱皮后变为鲜红色,而后转为紫红色1。
发生规律柿绵蚧在中国井陉县1年发生4代,以被有薄层蜡粉的初龄若虫在树皮裂缝、枝条轮痕、叶痕及干柿蒂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柿子新梢长出4-5片小叶时开始出蛰,5月上旬达到出蛰盛期,第1代若虫6月初开始孵化,6月10-15日为孵化盛期。第2代若虫在6月底至7月初孵化,7月中旬为盛期。第3代若虫8月中旬孵化,下旬为盛期。第4代若虫9月底出现,10月上旬为盛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若虫开始越冬。
初龄若虫善于爬行,爬到嫩芽、新梢、叶柄、叶背等处吸食汁液,2龄以后开始固定取食,固着在柿蒂和果实表面为害,同时形成蜡被,逐渐长大分化为雌雄两性。5月中下旬变为成虫交尾。随后雌虫体背形成白色卵囊,开始产卵。前2代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后2代主要为害柿果,以第3代为害最重。嫩枝被害后,轻则形成黑斑,重则枯死;叶片被害严重时畸形,提早落叶;幼果被害容易落果,柿果长大以后,由绿变黄变软,虫体固着部位逐渐凹陷、木栓化,变黑色,严重时能造成裂果,对产量、质量都有很大影响。枝多、叶茂、皮薄、多汁的品种受害重2。
危害柿绵蚧以第一、第二代主要危害嫩梢和叶片,第三、第四代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全年以7~8月(即第二、第三代)危害最严重。以若虫、雌成虫群集枝梢、叶背、叶柄、果实及柿蒂与果实相结合的缝隙处危害,刺吸汁液。被害枝呈黑色、棕黑色凹陷,叶片畸形。黄化、叶缘扭曲、早落,被害果害虫固着点凹陷,变黑,提前软化并脱落,甚至龟裂,使果实提前软化,不便加工和贮藏、运输,导致严重减产。柿绵蚧的天敌主要有黑缘红瓢虫和红点唇瓢虫等,对柿绵蚧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
分布柿绵蚧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在我国南北均有发生,西安地区分布于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等柿子产区。北京昌平、房山、平谷、海淀、丰台等郊区、县均有发生。若虫和成虫最喜群集在果实与柿蒂相接的缝隙处为害1。
产卵量柿绵蚧产卵量多少随寄生时间与寄主部位不同,有所区别。第一代雌虫产卵82至191粒,平均128粒,第二代雌虫产103至436粒,平均242.8粒。在寄生果上最多产436粒,最少258粒,平均3445粒。在寄生叶上最多产201粒,最少131粒,平均161粒。在寄生枝干上的最多产128粒,最少103粒,平均1555粒。可见以在寄生果上的产卵最多。从时间来说,冬后第一代雌虫产卵较少,第二代便增多。这可能与营养、气候有关3。
防治方法1、保持柿园清洁。剪除树上残留的病虫枝,刮除树干老翘粗皮,及时集中烧毁。
2、保护天敌。利用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草青蛉等,对柿绵蚧的发生进行控制,在天敌的发生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
3、药剂防治。早春柿树发芽前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的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各代若虫未形成蜡壳前,喷蚧杀特或蚧壳速杀乳油1000-1500倍液;蜡壳形成后喷800-1000倍液的蜡蚧灵溶液。
4、越冬期防治春季柿树发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入0.3%洗衣粉可增加展着作用),或5%柴油乳剂,95%蚧螨灵乳油100倍液,防治越冬若虫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