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狼牙虾虎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狼牙虾虎鱼是一种凶猛的鱼类,又叫红鳗虾虎鱼,学名是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属于鳗虾虎鱼科。体很长,鳗形,侧扁。头中大,侧扁。吻宽钝。口大,斜裂。下颌突出。上颌齿2行,下颌前部齿3行,后部2行;两颌外行齿扩大,每侧具4~6犬齿,排列稀疏,露于唇外;下颌联合处后方具1对犬齿。舌游离,前端平直。眼小。眼间距宽。头部无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鳃耙短小。头体被退化小鳞。背鳍连续,背鳍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尖长,约与腹鳍等长。左、右腹鳍愈合成1吸盘。尾鳍尖长1。

物种简介别名:红头虾、小狼鱼。

隶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狼虾虎鱼属。

形态:体甚延长,侧扁,前部略粗壮。头部略大,亦呈侧扁。两颌外行牙尖锐弯曲,排列稀疏,闭口时外露;眼极小,埋于皮下,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与臀鳍相连。

生态、生物学:栖息于浅海及河口附近,常在泥沙中钻空营居;性凶猛,食小鱼或小虾等;体长一般90—250mm。

经济价值:产量不大,经济价值较小。

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沿海海域2。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呈带状。一般体长9—20厘米,体重20—35克。眼小,退化,埋于皮下。口大,斜形。下颌及颏部向前突出。上下颌的外行牙为6—12个尖锐弯形的大牙突出唇外,口闭合时露于口外,似狼牙状。背鳍、尾鳍、臀鳍互相连接为一整体。胸鳍宽且长,上部鳍条游离呈丝状。体裸露无鳞。全体紫色。胸鳍、腹鳍有时具黑褐色边缘3。

主要产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以南海、东海产量较多。

生存环境狼牙虾虎鱼的俗名还有:蛇羹、狼濑或顽皮鱼。它之所以称为顽皮鱼,是因为此鱼生命力很强,即使头部被斩,在短时间内它也不会死。

狼牙虾虎鱼多分布在温热带的淡水、半淡碱水和海域,栖息在河口、海湾、红树林湿地或沙岸海域等泥质的环境。 在香港和越南等地,这类鱼可以作为桌上佳肴;但是在马来西亚则很少见。

由于此鱼懂得挖沙洞藏身,所以一般上不容易见到,所以大马渔民鲜少会捕获此类鱼。

其他品种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体很延长,鳗形,侧扁。头长、头高约等于体高,大于体宽。吻短钝。眼极小,退化,隐于皮下,位于头前部1/74处。眼间隔宽凸。口大,上位。斜裂。下颌突出,上颌骨伸达眼后下方或稍前。两颌外行齿尖长,犬齿状.排列稀疏,口闭时外露;内行齿细小,2~3行;下颌联合处内侧具1对犬齿。舌端圆形,稍游离。鳃孔中大。侧位。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短小。头、体的鳞退化。无侧线。

背鳍连续,与尾鳍相连,鳍棘弱,第六鳍棘距第五鳍棘及距第一鳍条之间均有较大距离。臀鳍基长,与匡鳍相连,始于背鳍第三鳍条下方。胸鳍尖长,约与腹鳍相等,略短于头长。左、右腹鳍愈合成l吸盘,系膜发达。尾鳍尖长,较头为长。鳔小,后端稍尖。肠粗短。无幽门盲囊。体淡红色或灰紫色。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浅灰色。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朝鲜、日本。我国沿海均产。亦进入河口区及通江湖泊中。在太湖较少见4。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 Temminck et Schlegel)

体颇延长,略呈带状,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而渐细。头中大,侧扁,略呈长方形。头部及鳃盖部无感觉管孔。吻短,宽而圆钝,中央稍凸出。眼极小,退化,埋于皮下。眼间隔甚宽,圆凸。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接近上唇;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斜裂。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下颌及颏部向前、向下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后方。上颌齿尖锐,弯曲,犬齿状,外行齿每侧4-6个,排列稀疏,露出唇外;内侧有1-2行短小锥形齿;下颌缝合部内侧有犬齿1对。唇在口隅处较发达。舌稍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中大,侧位。其宽稍大于胸鳍基部宽。鳃盖上方无凹陷。峡部较宽。鳃耙短小而钝圆,鳞片退化,裸露而光滑。无侧线。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均细弱,第六鳍棘分别与第五鳍棘、第一鳍条之间有稍大距离,背鳍后端有膜与尾鳍相连。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起点在背鳍第三、第四鳍条基下方,后部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尖形,基部较宽,伸达腹鳍末端,约为头长的3/5。腹鳍大,略大于胸鳍,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尖长吸盘。尾鳍长而尖形,其长大于头长。体呈淡红色或灰紫色,背鳍、臀鳍和尾鳍黑褐色。

分布于江苏沿海;也见于中国沿岸;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暖温性底栖鱼类,栖息于河口及沿海浅水滩涂区域,也生活于咸淡水交汇处,水深2-8m的泥或泥沙底质的海区。偶尔进入江河下游的咸淡水区。一般穴居250-300mm深的泥层中,最深可达550mm以上。游泳能力弱,行动迟缓。生活力甚强而不易死亡以浮游植物为饵,主要摄食圆筛藻、中华盒形藻,也食少量哲镖水蚤、蛤类幼体等。体长100-250mm,大者可达300mm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