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花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花鳅是鲤形目鳅科的一种亚科。世界有15属约25种和亚种,通称花鳅。花鳅身体细长,侧扁或稍侧扁;身体和头部有细鳞或裸露;颅顶像人类一样,有囟门;眼下刺分叉;颏叶发达,中间由1条纵沟隔成为左、右2片,外缘锯齿状或呈须状,有须3对或5对,其中吻须2对,分生,呈1行排列,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但有些也没有;尾鳍内凹,圆形或截形;臀鳍分枝鳍条5根。花鳅亚科在中国有6属12种,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水系,远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非。中国常见种类有中华花鳅1。

简介花鳅经常会和鲶鱼目的鱼相混淆,但是它们属于鳅科,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发现。所有泥鳅属的鱼类嘴部都有触须,眼睛下面有不明显的凸起,它们一旦发觉有危险时,这些凸起就会变长,从而使捕食者不易将它们吞进肚里。但是这些凸起也使得它们易与网缠结,所以在抓捞这些鱼的时候应该额外小心。绝大多数泥鳅属都是胆小、夜行鱼类,所以想要观赏它们就得用鱼食来哄它们4。

形态特征背鳍Ⅱ—Ⅲ-6—7;臀鳍Ⅱ-5;胸鳍Ⅰ-8;腹鳍Ⅰ-5—6。鳃耙2+10—13。

体长38—87.4毫米。体长为体高6.9—8.6倍,为头长4.6—5.9倍。

体长形,侧扁,体高为体宽1.3—2.2倍。

头侧扁,头长为吻长2.5—2.8倍,为眼径5.2—8.6倍。

吻略突出,前鼻孔位吻侧正中,有一短管状皮突。

眼小,侧上位。眼间隔窄于眼径。眶前骨在眼前缘下方向后有一叉状骨刺。

口小,下位,不伸过后鼻孔。吻须2对;上颌须1对,较长,约达眼前缘下方。

鳃孔侧位,下端略低于胸鳍基上缘。鳃耙钝短。

肛门邻臀鳍始点。鳞微小,头无鳞。

侧线侧中位。背鳍始于体正中央或略后,第一分枝鳍条最长。
臀鳍似背鳍而窄小,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近。胸鳍侧下位。

腹鳍始于背鳍第二至三分枝鳍条基下方,伸不到肛门。

尾鳍圆形或截形。

头体背侧灰褐色,沿背中线有一行黑褐色大斑;

两侧较淡,有一纵行约16—21黑斑;腹侧白色。鳍淡黄色;背鳍、尾鳍有小黑点,尾鳍基上侧有一亮黑斑。

成年雄鱼第二胸鳍条很粗长,不短于头长;雌鱼胸鳍圆形,短于头长。3

栖息环境为淡水小型底栖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小溪、池塘和稻田里。

环境适应力强,适宜生长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8℃。

耐低氧,水中·溶氧降到0.15毫克/升时仍能生存,这是由于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青藏高原中心除外)、大巽他群岛、非洲的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中国有6属12种。

花鳅属是本亚科中最繁盛的1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水系,远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非。

中国常见种类有中华花鳅和泥鳅。

生活习性花鳅是一种小型的底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江边或湖岸的浅水处。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为食。

花鳅亚科中国所属花鳅亚科

|| ||

保护级别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中国特有**:是3**

保护区通化哈尼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东北七鳃鳗、细鳞鱼,其他保护物种包括东北鰁、黑龙江花鳅、江鳕、鳜等。

圣水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黄颡鱼、细鳞斜颌鲴和鳜,其他保护对象包括团头鲂、翘嘴鲌、南方大口鲇、乌鳢、中华花鳅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