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乌耳鳗鲡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乌耳鳗鲡,学名:Anguilla nigricans (Chu et Wu, 1984),为鳗鲡科、鳗鲡属的鱼类,俗名乌耳鳗。体前部圆筒状,尾部侧扁,头较大。眼圆形,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缘。口前位,口裂稍平,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

基本信息【地方名】乌耳鳗(闽南通称)

【体长】最大体长可达52cm。

【生态习性】亚热带洄游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淡水或半咸淡水海区。

【地理分布】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

【对人类危害】无害1

形态特征体延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头较大,稍平扁。吻圆钝。眼小,圆形。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裂缝状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尖锐,排列成带状。犁骨牙带向后不伸达上颌牙带后端水平线上,仅伸达其后方2/3处。体被细长小鳞,呈席纹状,埋于皮下。侧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圆。尾鳍钝圆。体侧无斑点。背鳍全部、臀鳍后部和尾鳍灰色,边缘黑色;胸鳍黑褐色;唇部、上下颌和犁骨牙带均黑色1。

生活史鳗鲡属于降河性洄游鱼类,在淡水中不能繁殖,性腺也不能完全发育成熟。每年秋天,即将成熟的鳗鲡由淡水河流进入大海产卵,在洄游过程中,生殖腺逐步成熟,体色变为蓝黑色,体侧有一层金黄色的光泽,胸鳍的基部变成金黄色呈现所谓的婚姻色。

鳗鲡是一次产卵鱼类,一尾雌鳗一次产卵700万~1300万粒,产卵后的成鳗不久即死亡。鳗的受精卵孵化后,成为叶状幼体并自产卵场由海流作用漂向边岸,变态成白苗。这时白苗潜藏在河口附近沿岸的岩砾、泥土、树枝、海藻等阴暗处,等待溯河。当江河水温达到8~10℃时,才开始溯河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在我国沿海,自南向北是白仔鳗溯河的季节。当鳗抵达水沟、河流、湖泊、港湾等目的地后,白天潜在石缝、洞、泥中,夜出捕食。鳗鲡的天然饵料在白仔阶段为水蚤、红虫。长至黑仔后,逐渐以小鱼、虾、贝类、动物尸体等为食。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食欲减少,再降至10C便停止摄食,当水温升高,食欲增加。但在28℃以上时,随温度升高,食欲下降2。

生活环境种群数量很少,故罕见,生活于江河干流或支流,湿地、咸水,半咸水或碱性湖泊、浅滩及沼泽。为降河洄游性鱼类,产卵习性与日本鳗鲡相似。

分布范围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

濒危等级中国物种名录评估等级:极危 CR B2ab(i);

依据标准:现存数量极少,属稀有种类,自首次发现后,至今尚未有再次采获的报道;

中国种群占全球比例 :中国特有。

致危因素扩散能力有限、密度低、种群波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