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锦蛇(学名:Elaphe bimaculata)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体长700--1200毫米。背灰褐色,有深色哑铃状的横斑纹,体测的斑纹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成对的黑色纹,眼后又一黑带直到口角。 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卵生。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
简介双斑锦蛇全长70厘米左右,体背为褐灰色,具深色哑铃状斑纹,体侧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对称的黑色纹,眼后有黑带直到口角。双斑锦蛇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1。
外形特征躯体以黄褐或淡褐为底色,背中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镶有黑边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纹。躯体两侧亦有一列相同颜色的小斑纹。此外另有与这些斑纹相连接的4条淡色直纹。头部背面则有与躯体斑纹颜色相同的矛尖状斑纹。
生活习性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性情温顺,野生的拿到手里一分钟后不再攻击人类(除非受到粗暴对待)。
生长繁殖繁殖方式卵生。孵化期40-50天。8-9月间交配,隔年7月产卵。
保护级别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双斑锦蛇性格温顺,无毒又不伤人,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宠物蛇进行饲养。野生的个体对控制啮齿动物(特别是老鼠)的增长有积极作用。
人工饲养喂以刚出生的乳鼠,不要怀疑蛇的吞咽能力,能吃得下去的。一般来说除了个别的个体,他们是不会吃鱼的。蜥蜴或者壁虎也可以的,如果不肯吃乳鼠,可以把乳鼠在蜥蜴身上蹭蹭,沾上蜥蜴的味道,再投喂给蛇。蛙类也是可以的。
不要灌喂,不熟悉操作的人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引起蛇患口腔炎冬天让蛇冬眠的话,死亡的几率其实是挺高的,如果条件控制不当,基本上就没戏了。所以最好是用加热垫、白炽灯等进行加温,不让蛇进入冬眠。温度控制在白天27度左右,夜间22度左右即可。
饲养环境的布置越简单越好,报纸铺底,准备一个能让蛇整个泡进去的水盆,还有一个躲避穴即可,经常换水和报纸。
疾病防治食后呕吐情况可大可小,出现呕吐主要成因是:
1、环境温度过低;
2、食后将其把玩或对其不适当的移动;
3、食物过大;
4、体内寄生虫;
5、肠胃炎;
6、体内细菌感染性疾病。
审视其饲养环境,温度,判决成因作出对策,如因疾病便应带到兽医作治疗。
口腔炎
是蛇类多发生的病症,初期症状:口腔无法紧闭,嘴部内有白色泡沫或粘液,内部红肿,食欲减少,及后嘴巴会肿胀变形,因痛楚而停止进食,而严重者会因化脓侵蚀下颚,导致死亡。如发现初期病征,即请兽医适当诊治,成因主要是伤口受感染或缺乏营养(维生素C),另温度下降,环境卫生亦会令口腔内膜容易受感染引致发炎。
肺炎呼吸系统感染,是对蛇的性命最为要挟的病症,成因主要是:
1、环境温度变化大;
2、空气混浊;
3、闷热,不通风;
4、温度突然下降;
5、环境卫生不佳。
如环境在短时间温度突变或下降,病发率也较高,初期病征(和口腔炎很相似,需要细心观察和分别),口腔内有泡沫状的分泌物,也会有鼻水,经常磨擦嘴/鼻,呼吸发出怪异声音,开口呼吸,呼吸困难而经常昂首头部定着,偶然食欲不振,偶然也会如常进食,及后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初期发现必须立即带到兽医处治理,把其独立饲养免得其它被感染。预防方法:夏天闷热时应调配适当的通风位,天气转冷时,应做好防寒设备,环境底材过份潮湿而空气不流通或长期积水也会引致病发。
生境分布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的坡地树林、灌木从或溪流沟边。以蛙、蜥、蛇、小鸟及小鼠为食。卵生,6-8月产卵,孵化期40-50天,从10月底至次年4月底为冬眠期。常2-3条居于一穴,也常与赤链蛇一起过冬。国内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北、安彻、江苏、浙江等地2。
采制蜕下之皮膜入药,名蛇蜕。全年均可收集。以4~10月为多,拾得后抖净泥沙,晾干即可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