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鱼是指中国云南大理洱海中产的一种鱼,也称大理弓鱼,正式名称为大理裂腹鱼,属于鲤形目鲤科,中国特有种。弓鱼最喜好在清水激流中生活,因此常生活在洱海沿岸的溪流入口地段,有时可逆溪水上游达数里之遥,还可衔尾如弓状,弹跳出水面跨越障碍。弓鱼最肥美的时候是每年桃花开放的早春季节。
种类介绍洱海弓鱼产于云南大理,又称“工鱼”、“大理弓鱼”,正式名称为大理裂腹鱼,属于鲤形目鲤科,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为中国特有种。弓鱼最喜好在清水激流中生活,因此常生活在洱海沿岸的溪流入口地段,有时可逆溪水上游达数里之遥,还可衔尾如弓状,弹跳出水面跨越障碍。弓鱼最肥美的时候是每年桃花开放的早春季节,人称“桃花弓鱼”,这时候的弓鱼特别活跃,不仅在洱海中,就是在坝区的河流中也能捉到,是捕食弓鱼的大好季节1。
外形特征弓鱼体形不大,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每条约二至四两重,因其能以嘴衔尾跳跃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鳞细排列不整齐,形状亦不规则。眼大,须2对。背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或带淡黄。体重小者50~100克,大者可达200~250克,常见者多为25厘米长短、125克左右,4条500克上下,故产地销售时常以4条0.5公斤计量2。
分布范围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为大理特产经济鱼类3。
生活习性弓鱼喜欢逆水上游,而且还决不回头,游不上去时就弓着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致于能沿着苍山十八溪游上苍山顶。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
弓鱼习性奇特,平常生活在漾濞江里,每年冬至到惊蛰期间,弓鱼沿着与耳海相通的西洱河逆流而上,到洱海源头的“弓鱼洞”等处产卵,在落差很大的激流中,弓鱼可以跳跃呈梯级式前进,往往跳起1米来高,弯曲如弓,故名“弓鱼”。捕鱼人往往在尼龙线上系上锋利的鱼钩,不加任何诱饵,只需摆动长线,干钩便可钓住弓鱼。旺季时一个人一天可钓二十来斤,许多渔家于洱海边搭草棚或将船靠于岸边,鱼多到伸手可捉,故有“睡在床上捉鱼”的趣谈4。
种群现状由于近年来洱海引入外来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剧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成为濒危物种。需加强保护并积极驯养繁殖以恢复其数量。
保护级别
一九八八年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经济价值
其肉质嫩软而细腻可口,且籽多刺少苦胆小,味道特鲜美,可谓鲜、香、甜俱全,有重要经济价值。
历史记载
前人对弓鱼称赞很多,侯允清纂《邓川州志》记载:大理“惟工鱼为多,其色如银,狭长如鲦,无鳞少骨,味鲜美,产洱海中”。《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也记述有:弓鱼“出洱海,如鲦而鳞细,长不盈尺。”因其肉多脂肥厚,入口即化,明代四川籍学者杨升庵品尝后推崇备至,称之为“鱼魁”。清代学者师范曾为之吟下“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的诗句。洱海周围的白族乡亲则将其赞美为“洱海花”。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