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别名:地黄、生地、地髓、原生地、干地黄、苄、芑、牛奶子、婆婆奶,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1
形态特征体高12-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4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红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cm,真径3-6cm,有的细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韧,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粘性。气微,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味甘者为佳。
生长环境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怕积水,忌连作,其块根在25-28℃时增长迅速。生于海拔50-1100米之砂质壤土、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2
分布范围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主产地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朝鲜、日本也有。2
栽培技术栽培准备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喜光、喜肥、忌积水, 载培时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3
种植方法秋季采挖时,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厘米开穴,每穴大根时放一段,小根放两段,撒少许草木灰(石灰亦可)复土6厘米,15—20℃时10天可出苗,一般亩用种量40至50公斤。苗高5厘米时,结合除草,间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断垅者可补载,亩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适当稀些,贫瘠土地可稍稠些,8000到1万也行。试松土、深中耕、苗旁浅松土,垅间深中耕,植株封行后,不宜中耕松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粪尿为主,一亩用硫酸铵20公斤,饼肥50公斤,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后,第二次在处署前后,因处署前后地下根茎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时,施肥后,如遇天气干旱,要急时浇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烂根,影响产量,夏季雨水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结合松土培根,以免根部积水。如发生抽苔现象,要及早去苔除蕾,促使养分集中于地下根茎生长,如管理得当,亩产鲜地黄2000--5000公斤。
采收及加工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凉干,泡入黄酒中,约3至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一般需2至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直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则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程度以手摸不粘、干硬为主,否则为湿货。切记勿用硫磺熏蒸。
采收储藏秋季采挖,一般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芦头、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鲜地黄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根烘焙至八成干,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黄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亦可用晒干法。3
常见病害地黄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轮纹病,发病前要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叶面喷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蚜虫、红蜘蛛、蛴螬等可按常规方法防治。3
主要价值药用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4
食疗价值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5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a.对心脏的作用:实验证明:生地黄流浸膏对蛙心的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显著,但大剂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白鼠静脉注射地黄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心跳变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剂量使用地黄时应注意对心脏的毒性。6
b.对血压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怀地黄水、醇、醚提取液,结果表明:水提取液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而醇、醚提取液对高血压无明显影响,对寒冷(室温23℃)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蟾蜍后腿灌流时,中等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使血管扩张。给麻醉犬及兔静脉注射怀庆地黄的醇提取液可使血压下降。实验证明:六味地黄汤对大白鼠实验性肾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血压、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2.对血液的作用 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血时间, 而其水煎剂的作用不明显。实验证明: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剂都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相互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对九种不同的生地黄和熟地黄进行的DIC作用研究证明,中国产熟地黄其中一种有抗凝血酶作用,两种有激活纤溶系统的作用, 能明显对抗凝血酶和内毒素诱发大白鼠DIC的发生,但均无血小板凝集作用。
地黄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00%的生地注射液给大鼠腹腔注射, 每天1ml,连续6天, 能使接受钴60照射所致的血小板损害减轻,回升加快。6
3.对血糖的影响 地黄对血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煎剂、浸剂或醇浸膏给家兔灌胃或注射后,能降低正常血糖和由肾上腺素、氯化胺引起的高血糖。曾有报道,兔皮下注射地黄醇浸膏溶液2g/kg 或灌胃4g/kg均可使血糖下降。注射给药比较明显, 给药后4小时血糖降至最低水平。肌注地黄醇浸膏溶液20g,也可抑制和预防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升高。单味生地降血糖作用比葛根显著;八味地黄丸的降血糖作用并不强于单味地黄。有人报道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另有报道地黄水或醇浸出物仅降低正常兔血糖, 而对肾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无效。
但也有相反报道,用地黄的醇浸膏、煎剂、水浸剂等对家兔进行实验, 未观察到地黄的降血糖作用。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怀地黄有明显镇静作用,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其水提取液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并能加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和硫喷妥钠的催眠作用,同时也能对抗安钠咖的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硝酸士的宁和戊四氮所致的惊厥作用。地黄的镇静作用有利于缓解高血压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引起的失眠,有效率达 94%。有人认为地黄的镇静成分主要为水溶物,口服地黄水煎浸膏剂、醇浸剂或腹腔注射 10g/kg 均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 地黄煎剂灌胃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炎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抑制松节油皮下注射引起的肉芽肿和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地黄水提取液对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蛋清所致急性炎症也有抗炎作用, 而地黄的醇及醚提取液则无抗炎作用。
有报道认为,干地黄水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外周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干地黄醇提取物能明显促进抗SRPC抗体-溶血素生成, 减少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熟地黄水提取物则无此作用。
6.抗真菌作用 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及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6
7.对内分泌的影响 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 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临床观察发现,地黄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引起的阴虚阳亢的副作用。生地与地塞米松合用,能使家兔皮质酮浓度逐渐上升,但病理学观察则显示其对兔的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 从而提示生地能减轻由糖皮质激素对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 地黄能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地黄煎剂灌胃能显著降低大白鼠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4
8.抗肿瘤作用 六味地黄汤能明显对抗N-亚硝基氨酸乙酯诱发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细胞癌(类似人的食管癌)的作用。一般认为,地黄的抗肿瘤作用与增加免疫功能有关,地黄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 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加的明显。
9.其他作用 有报道麻醉犬静脉注射地黄浸膏后,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原理可能与其强心和扩张血管等作用有关;但亦有报道,地黄水煎浸膏和醇浸膏对大鼠的利尿作用未能被证实。6
10、热入营血、斑疹吐衄
生地黄甘寒质润, 苦寒清热, 入营分、血分, 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 壮热烦渴, 神昏舌绛, 常与水牛角、玄参等同用, 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血热妄行, 吐血衄血, 斑疹紫黑, 常与水牛角、赤芍、牡丹皮配伍, 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若血热吐衄便血, 崩漏下血, 血色鲜红, 亦可与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配用, 如《妇人良方》四生丸;若血分热盛, 吐血脉数, 又可与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配伍, 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
11、阴虚内热、潮热盗汗
本品甘寒质润, 入肾经, 又能滋阴降火。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邪伏阴分, 夜热早凉, 舌红脉数者, 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 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若阴虚火旺, 盗汗不止, 多与黄柏、黄芪、浮小麦等配用, 如《景岳全书》生地黄煎;若劳疾阴虚, 骨蒸劳热, 可与牡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如《古今医统》地黄膏;若肺阴亏损, 虚劳干咳, 咽燥咯血, 常与人参、茯苓、白蜜同用, 如《洪氏集验方》琼玉膏。6
12、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寒质润, 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伤阴, 口干咽燥, 烦渴多饮, 常与玉竹、麦冬、沙参同用, 如《温病条辨》益胃汤;用于肺热津伤, 烦渴多饮, 多与天花粉、黄连、藕汁等配用, 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热伤阴, 肾水不能上济, 而口渴欲饮, 则与黄连、乌梅、阿胶等同用, 如《温病条辨》连梅汤;用于阴虚内热的消渴证, 口渴多饮, 可与山药、黄芪、山茱萸等配用,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若温病伤津, 大便燥结, 咽干口渴, 常与玄参、麦冬同用, 如《温病条辨》增液汤。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