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蓼(Polygonaceae),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共40属,800种,该种植物都生长在水田,人造沟渠或湿地,主产北温带,少数在热带,其中有些供食用和观赏,有些入药。蓼属为蓼科中的药用大属,全世界约有300多种,我国约有12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81种供药用。

形态特征草本稀灌木或小乔木。茎直立,平卧、攀援或缠绕,通常具膨大的节,稀膝曲,具沟槽或条棱,有时中空。叶为单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边缘通常全缘,有时分裂,具叶柄或近无柄;托叶通常联合成鞘状(托叶鞘),膜质,褐色或白色,顶端偏斜、截形或2裂,宿存或脱落。花序穗状、总状、头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较小,两性,稀单性,雌雄异株或雌雄同株,辐射对称;花梗通常具关节;花被3-5深裂,覆瓦状或花被片6成2轮,宿存,内花被片有时增大,背部具翅、刺或小瘤;雄蕊6~9,稀较少或较多,花丝离生或基部贴生,花药背着,2室,纵裂;花盘环状,腺状或缺, 子房上位,1室,心皮通常3,稀2~4, 合生,花柱2~3,稀4, 离生或下部合生,柱头头状、盾状或画笔状,胚珠1, 直生,极少倒生。瘦果卵形或椭圆形,具3棱或双凸镜状,极少具4棱,有时具翅或刺,包于宿存花被内或外露;胚直立或弯曲,通常偏于一侧,胚乳丰富,粉末状。1

生长环境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分布范围该类群在中国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在水平分布上,物种数目由东北到西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有6个高密度的分布区,集中沿横断山脉秦巴山脉分布。除首乌属全国广泛分布外,其他各属或组均有其主要的分布区域。在垂直分布上,整个蓼族植物几乎都分布在海拔5000m以下。在海拔1000~3000m,蓼族植物广泛分布,冰岛蓼属、拳参组、头状蓼组一年生型和神血宁组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扁蓄组、春蓼组、刺蓼组、首乌属、虎杖属、金线草属和荞麦属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

蓼属植物化学成分1.1 酸模叶蓼酸模叶蓼是平原地区最常见的蓼属植物,分布遍及南北各省区,分布在水沟边、潮湿地,为一年生单株,靠种子繁殖,年年结的果实小而多,撒下来就是一片。花朵小而多集成穗状,在茎顶再组成圆锥形花序,也可叶腋生。它的叶片上面有黑斑,有时斑不明显。叶片下面无毛,有时出现有白绵毛,则为一个变种,叫绵毛酸模叶蓼。酸模叶蓼化学成分主要有山奈酚、二氢查耳酮、槲皮素、异槲皮素等,可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1.2 水蓼水蓼也叫辣蓼、蓼牙菜、柳蓼,叶片有辣味而得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中草药之一。主要含有黄酮类、醌类、二苯乙烯类、苯丙素类、甾体类、挥发油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2],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异槲皮素、β-谷甾醇、熊果酸、槲皮苷、芦、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咖啡酸等[3]。水蓼全草也入药,具有行滞化湿、散瘀止血、祛风止痒等功效,可治痢疾、胃肠炎等。

1.3 两栖蓼两栖蓼是蓼科蓼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能水生又能陆生,两栖性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金丝桃甙、槲皮黄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槲皮素、山柰酚、芸香甙等。两栖蓼全草可用于痢疾和疔疮。

1.4 扁蓄扁蓄在蓼属中生命力更为顽强,荒地路边和杂草地都有分布,具有耐旱的特性。扁蓄中含有化学成分有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山奈酚、槲皮素、杨梅树皮素、胡桃宁、扁蓄苷等。扁蓄是著名的中药,全草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1.5 头花蓼头花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湿中生性植物,喜阴湿环境,适应性强,较耐寒。全草入药,治尿道感染、肾盂肾炎。其化学成分主要有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植醇、β-谷甾醇、山柰酚、原儿茶酸乙酯、5,7-二羟基色原酮、没食子酸、β-胡萝卜苷、槲皮苷、槲皮、杨梅苷、短叶苏木酚酸乙酯、短叶苏木酚等。

1.6 珠芽蓼珠芽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肥厚的根茎,一般生长不高,约20-30厘米左右,叶长圆形或披针形,该品种要求环境较特殊,多生于高山上。其化学成分有没食子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槲皮素、吡喃果糖苷、槲皮素等。根状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瘀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扁桃腺炎、胃病、腹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局部溃疡等疾病。

1.7 蓼蓝蓼蓝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双重用途,叶片既可入药,名为“大青叶”,有清热凉血、解毒杀菌的功效,可治流行性感冒和肺炎;其叶又可加工成靛青,为著名的染料。

1.8 红蓼红蓼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中国各地。果实入药,有活血、止痛、利尿功效。地上部分含槲皮甙、洋地黄黄酮、月橘素山柰酚等;叶含黄酮类荭草素、β-谷甾醇、牡荆素、荭草甙A、B等;根含氧化甲醛蒽醌。全草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对风湿痹痛、痢疾、腹泻、水肿、脚气、痈疮疔疖、小儿疳积疝气等均有疗效。2

主要价值1995年,俄罗斯奥尔登堡大学的生物学家梅格列特在研究一种叫蓼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时,意外地发现蓼的叶子中含有异常高的锌、铅、镉等金属。这是否表明蓼有从土壤中吸收这些金属的“嗜好呢”?于是他带着这个疑问,在一些被锌、铅、镉之类金属污染过的土地上种了大量的蓼。这些蓼长得非常茂盛,叶子又大又厚,结果在1 公顷的土地上,一个季节就收获了大量的蓼。梅格列特将蓼草放入800 ℃的炉子里烧,草化为灰烬,结果从中得到了1.3千克镉、23千克铅、322千克锌。

德国奥尔登大学的一个试验小组已在一处废金属堆放场引种俄罗斯大蓼获得成功。该试验小组已从德国各地尤其是环保组织接到了大量订单,同时还为推广这项研究成果专门成立了一家商业性公司。它的业务活动已引起德国军事部门的很大兴趣,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军事演习场包括二战时期用作化学武器仓库的地方都有待改造,消除污染,公司方面业已应约在那些地方种下了大蓼,以净化环境,回收有害金属。3

包含物种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谢皓 - 教授 - 北京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