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菌虫是昆虫纲,鞘翅目,拟步甲科的一种仓库害虫。寄主有棉花、木材、黄麻、木香、大米、花生、砂谷、生药材、枣类、玉米、可可豆、茯毛、绿豆、芝麻、豆蔻、乌梅木、白冠、槟榔。危害粮食及其加工品、干果、可可、椰子、豆蔻等。又能食虫尸、虫粪及腐败夹杂物,食性十分复杂。在潮湿粮食、陈粮、粮脚、粮仓及粮食加工厂的阴暗潮湿和夹尘杂物等处发生最多。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5—7毫米,椭圆形,背隆起,黑褐色至黑色,背面无毛有光泽。复眼为颊所切,肾形,最宽处有3个小眼面,唇基微凹入,触角11节,从第5节开始逐渐膨大略呈锯齿状。前胸背板扁,两侧缘前,半弧形,后半部较直,与后缘呈直角形。小盾片半圆形,中胸腹板后缘"V"形脊光滑,无刻点。前足基节窝后方封闭式,前足胫节末端明显扩大。
幼虫体长11—13毫米,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呈半圆筒形。头大,半圆形,触角3节。体各节背面为黑褐色,自前向后渐深,背中线从前胸背板直达5—6腹节,各节腹面两侧各具刚毛4根,腹末圆锥形,近基部显著缩狭,末端呈尖刺状尾突,其前方两侧各具不规则的短刺8根。
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3代。成虫、幼虫均可越冬。喜群居,喜欢高湿度,常栖息于较阴暗潮湿处。如在温度32℃、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完成一代需时37天1。
危害特征在东北常与黑粉虫、黄粉虫、小菌虫同时大量聚集危害。成虫或幼虫常聚集在仓库的阴暗壁角、砖石、木板下、尘芥杂物中或粮食碎屑内越冬。成虫有群栖性、趋光性、假死性、同类残杀性,能飞善爬、喜食虫尸、杂物,能抗饥11~24日,喜食潮湿谷物;成虫寿命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可达1年,一般为2~3个月。幼虫喜食带湿谷物及粉类,有假死性、肉食性、群栖性及趋光性,能耐饥3~9日,一般为6日。
地理分布此虫分布在世界各国,我国除青海、宁夏、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发现。从1965~ 1985年间,我国海运进口货物中曾多次截获。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越南、伊拉克、叙利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土耳其、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里、加纳、几内亚、埃及、肯尼亚、新几内亚、阿根廷、尼加拉瓜、巴拉圭、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和美国。
防治法(1)保持仓房及粮食清洁、干燥与低温,通风,避免潮湿,特别是仓库底部要常打扫。
(2)粮食已感染黑菌虫时,可用曝晒、冷冻、过风、过筛等办法防治。
(3)用氯化苦、二氯乙烯药剂熏蒸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