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臭虫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臭虫科属,体扁,腹部宽,卵圆形,红褐色,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藏于头下沟内。翅退化,仅保留前翅革片的残痕。跗节3节。吸食恒温动物的血液,夜出性,白天藏于缝隙中。世界已知36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及热带。

简介臭虫属半翅目、臭虫科。臭虫的种类已知有80余种,隶属于6个亚科,22属。而只有臭虫属的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与人类有寄生关系。这两种臭虫不但分布广泛,嗜吸人血,且在家室中繁殖,对人类造成极大的骚扰和危害。此外,臭虫属中还有其他几种昊虫尽管在一般情况下较少叮吸人血,但当它们的正常宿主如燕子、家禽等离开后,因饥饿也会叮吸人血。在我国温带臭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热带臭虫则见于江南一带。1

形态特征成虫腹背扁,无翅,仅有前翅残留的l对翅垫。头短而阔,具有1对突出的腹眼,无单眼。触角5节;喙3节,刺吸式口器,不吸血时置于头和胸部腹面的槽内。足跗节由3节组成。2

生长习性臭虫属昆虫纲、半翅目、臭虫科。臭虫发育过程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臭虫在我国古时又称床虱、壁虱。臭虫有一对臭腺,能分泌一种异常臭液,此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之用,臭虫爬过的地方,都留下难闻的臭气,故名臭虫。

臭虫是以吸人血和鸡、兔等动物血液为生的寄生虫。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类寄生虫之一。吸食人血和温血动物的血液。幼虫的腹部背面或成虫的胸部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使它臭名远扬。

臭虫一般过群居生活,因此在适宜隐匿的场所常常发现有大批臭虫聚集。不论是幼虫,或是雌雄成虫,它们都在晚上偷偷地爬出来,凭借刺吸式的口器嗜吸人血;在找不到人血时,也吸食家兔、白鼠和鸡的血。臭虫吸血很快,5—10分钟就能吸饱。人被臭虫叮咬后,常引起皮肤发痒,过敏的人被叮咬后有明显的刺激反应,伤口常出现红肿、奇痒,如搔破后往往引起细菌感染。

成虫在隐蔽的场所交配后,把卵产在墙壁、床板等缝隙中。通常每次下卵一至数个,总数可达100—200个。在冬天,臭虫通常停止吸血和产卵。幼虫得不到血食,可活30天以上,成虫得不到血食,通常可活六七个月。

臭虫活动规律:臭虫怕光,多在夜间活动。臭虫活动很敏捷而机警,可以在宿主不留意下吸取宿主的血液,在吸血时,如人体稍有移动,即停止吸血,爬走而隐藏,臭虫每分钟能爬行1-1.25m。臭虫喜群居,并可随衣物、行李、和指晓前一段时间。主要栖息在住室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桌、椅、书架、被子褥、草垫、床席等的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栖息处所带有许多褐色的粪迹。

可以在一个相当广泛的温度和大气成分比例环境里存活。当环境温度下降至16.1℃时,会进入半休眠状态,使之能够存活更久;即使温度下跌至-10℃,臭虫仍然能够存活至少五天;但若暴露于-32℃的低温,则会在15分钟后死亡。臭虫具高度抗旱性,即使在气温达35–40 °C而且湿度低的环境里,在失去了体重的三分之一后仍能存活;但在其较早期的生长阶段,其抗旱能力较差。

种群分布臭虫科Cimicidae我国有2种: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inn.)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属世界性种;热带臭虫(C.hemipterus Fabr.)分布于华南、台湾及热带地区。

臭虫群居于床榻、木器家具、天花板、地板、墙壁等的缝隙中。可从屋顶或蚊帐上掉落于人体吸血。通常夜间活动,白天则潜伏在上述场所,消化血液及产卵。常藏匿在衣物、行李、舟车、飞机内,随之散布各处。臭虫一般过群居生活,因此在适宜隐匿的场所常常发现有大批臭虫聚集。不论是幼虫,或是雌雄成虫,它们都在晚上偷偷地爬出来,凭借刺吸式的口器嗜吸人血;在找不到人血时,也吸食家兔、白鼠和鸡的血。臭虫吸血很快,5—10分钟就能吸饱。人被臭虫叮咬后,常引起皮肤发痒,过敏的人被叮咬后有明显的刺激反应,伤口常出现红肿、奇痒,如搔破后往往引起细菌感染。

交配繁殖臭虫的性交配被称为“创伤式授精”,这意味着雄性并不会顾及雌性的感受,甚至对雌性带来身体上的伤害。雄性会用自己像剑一样的生殖器官刺穿雌性身体的任何部位实现授精,这种交配方式被认为是雄性战胜雌性交配抵抗的一种形式。

通常臭虫最活跃的时间段是在黎明,在黎明到来之前的一个小时处于性攻击高峰期。

臭虫会传播多种疾病,如回归热、麻风、鼠疫、小儿麻痹、结核病、锥虫病、东方疖、黑热病等。

发育过程为,生活史分卵、若虫和成虫3期。卵黄白色,长圆形,卵壳有网状纹,前端有盖。约经6~7天,

卵盖处钻出,形似成虫而较小,蜕皮5次后变为成虫。在适宜温度(35~37℃)时,由卵发育至成虫约需1个月左右。气候温暖处 ,1年至少可有5、6代。若虫及雌雄成虫都吸血,主要吸人血,也吸鼠类、兔等的血液。吸血量可超过虫体重量1~2倍。冬季停止吸血和产卵。成虫耐饥力强,可1年不吸血。臭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夜间叮咬吸血,扰人睡眠。叮咬时,其唾液注入皮内,中含异性蛋白质,可致局部红肿,奇痒难忍。若长期被较多臭虫叮咬,可产生贫血(尤其是营养不良者)、神经过敏及失眠,严重影响健康。虽然在实验室内臭虫可传播回归热螺旋体、鼠疫杆菌等病原体,但尚未证实在自然状态下臭虫能传播疾病。除经常洗晒卧具、床榻及消除墙壁缝隙外,还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臭虫,威猛士臭虫药。立威臭虫药,兑水喷洒或涂刷于其活动与栖息场所,可杀死成虫和若虫;也可用沸水直接浇灌其隐存的缝内,将其烫死。若虫得不到血食,可活30天以上,成虫得不到血食,通常可活六七个月。

防治方法物理防制1、人工捕捉 敲击床架、床板、炕席、草垫等,将臭虫震下、处死,或用针、铁丝挑出缝隙中的臭虫,予以杀灭。

2、沸水浇烫 臭虫不耐高温,可用开水将虫卵和成虫全部烫死,对有臭虫孳生的床架、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用装有沸水的水壶嘴对准缝隙,缓慢移动浇烫,务必使缝隙处达到高温,以烫死臭虫及其卵,对孳生有臭虫的衣服、蚊帐,可用开水浸泡。

3、太阳曝晒 对不能用开水烫泡的衣物,可放到强烈的太阳光下曝晒1- 4h,并给予翻动,使臭虫因高温晒死或爬出而被杀死。

4、防止散布 在有臭虫活动的居室,对行李家具等物品的迁移(搬迁或买卖),务必严格检查,并作处理,以防止臭虫的带出、带入而造成播散。

化学药物防制目前防制臭虫较好的杀虫剂是:溴氰菊酯类或高效氯氰菊酯类,可用于灭杀跳蚤和臭虫。有刺激性气味,小剂量、低浓度对大型动物伤害极小,可使用于床上。也可采用布粉和涂抹的方法进行杀灭,方法包括:用2%倍硫磷粉剂,按每张单人床50-100 g用量均匀撒于床板等处,或将其调成糊状,涂抹在床的缝隙处。用50%倍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稀释100倍,按每张单人床400 ml用量,对墙壁和床板等进行喷洒。用50%敌敌畏稀释200倍,按100 ml/m2喷洒,每隔30 d施药1次,连续2-3次。3

常见问题**1、换了床板或换了床,还有没有臭虫?**

**答:**100%的可能还会有,虽然90%臭虫一般都会躲在床板里面,另外10%躲藏在衣服、衣柜、被子、床单、床垫和线槽等地方。最好多晒被子。

2、臭虫是怎么传播的?

**答:**臭虫一般是通过床板、衣服、纸箱、床垫传播的,集体宿舍是臭虫最喜欢的地方,员工来访就会带来臭虫。酒店、家庭的臭虫是因为床板、衣服、纸箱、床垫带入的。

3、为什么臭虫难杀?

**答:**因为臭虫躲在床板里面不通空气,以前用的杀虫剂早已产生了抗药性,就算高毒农药敌敌畏等都对其无作用,相对生物科技专家建议只能采用无毒的臭虫清除剂才能有效,才能杀虫杀卵,操作之后很快就会看的到效果。因为床板及衣柜里面的臭虫卵,比较难以吸收到药物,臭虫卵在7-10天就会孵化成形,所以最好是7-10天之后再操作一次,这也是经过长期研究跟实战经验所得出的结果。

4、臭虫有哪些危害?

:它不仅比蚊子狡猾,要等到人入睡以后才出来咬人,咬人时先将毒素注入人体体内,让人麻醉,等其吃饱喝足血躲藏起来后,毒性才发作皮肤发痒时,其早已经逃之夭夭了。因此臭虫是人类健康的直接杀手,其毒素不仅让人无法入睡,影响工作。而且还出现皮肤奇痒,越捞越痒,出现荨麻疹,长期被臭虫咬可能会得白血病或感染超级臭虫病毒。

传播危害臭虫因其有一对能分泌臭味的腺体,在其爬行过的地方,留下难闻异味。臭虫为世界性分布昆虫,共计有74种,与人类有寄生关系的仅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两个家栖种类。在我国这两种臭虫的分布以长江为界,热带臭虫主要见于长江以南,温带臭虫则在全国均有分布但以江北地区为主。臭虫的发育过程为渐变态的,即一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若虫有5个龄期。它们一般在狭窄的缝隙中栖息,具群栖性,成虫、若虫和卵多见于床板、褥垫、箱缝、墙隙或墙纸的褶缝中,在卫生条件差的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场所的桌椅缝隙中亦有孳生。臭虫的危害主要是吸血骚扰,主要在夜间活动,吸血贪婪,尤其是若虫,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的1~2倍,人被叮咬后,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红肿发炎、痒痛难忍,有些人可发生丘疹样麻疹,以小儿为多见。此外相对生物建议使用祛臭虫毒精油可以有效迅速缓解此症状。若长期被较多的臭虫寄生,可引起贫血、神经过敏和失眠、虚弱等症状。此外,臭虫也被怀疑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

在自然和实验条件下,曾在臭虫体内检测出和成功感染多种病原体,其中包括立克次体、病毒、细菌和丝虫等,虽然尚无确凿证据证明臭虫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转播媒介,但上述情况应引起重视。以前,由于卫生条件较差,臭虫的危害相当严重,一度曾为“四害之一”。由于人们生活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大部分地区,已无臭虫危害,但在某些卫生状况较差的场所,尤其是在某些老式建筑中,仍有臭虫孳生为害的报道,如大连某厂职工宿舍楼,1993年调查发现,在150张床中,臭虫的侵害率在95%以上。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