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简史
为纪念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和玛丽·居里Marie Curie)而命名。
发现人:西博格(G.T.Seaporg)、詹姆斯(R.A.Jamse)和吉奥索(A.Ghiorso) 发现年代:1944年
发现过程:1944年由西博格、詹姆斯和吉奥索用人工方法合成制得。1947年,维尔纳(L.B.Werner)和珀尔曼(I.Perlman)用中子照射241Am制得较重要的242Cm。
1944年,也就是发现镅的同一时期里,西博格和他的同事们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的同位素钚-239,得到96号元素。为了纪念居里夫妇,就命名这个元素为curium,元素符号定为Cm。
矿藏分布锔在地球上没有单质或化合物矿藏存在,只能人工来合成。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银白色金属光泽会变暗。银白色的放射性人造金属元素,有延展性。锔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其密度分别是13.51g/cm3;和19.26g/cm3。室温下为双一六方密堆积;较高温度时为面心立方结构。熔点为1340±40℃。
元素名称:锔
元素原子量:[247]
氧化态:
Main Cm+3
Other Cm+2, Cm+4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8.28
晶体结构:晶胞为六方晶胞。
晶胞参数:
a = 349.6 pm
b = 349.6 pm
c = 1133.1 pm
α = 90°
β = 90°
γ = 120°
元素类型:金属
相对原子质量: 247.07 常见化合价: +3,+4 电负性: 1.3
外围电子排布: 5f7 6d1 7s2 核外电子排布: 2,8,18,32,25,9,2
同位素及放射线: Cm-241[32.8d] Cm-242[162.8d] Cm-243[29.1y] Cm-244[18.1y] Cm-245[8500y] Cm-246[4760y] Cm-247(放 α[15600000y]) Cm-248[348000y] Cm-249[1.1h] Cm-250[9700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588 KJ·mol-1 第二电离能: 0 KJ·mol-1 第三电离能: 0 KJ·mol-1
单质密度: 13.511 g/cm3单质熔点: 1340.0 ℃ 单质沸点: 约3000 ℃
原子半径: 0 埃 离子半径: 埃 共价半径: 0 埃
物理性质
状态:人造放射性元素。
熔 点(℃): 1067
沸 点(℃): 3110
密度(g/cc,300K): 13.5
比 热/J/gK :
蒸发热/KJ/mol :
熔化热/KJ/mol: 15
导电率/106/cm :
导热系数/W/cmK: 0.1
化学性质金属锔易溶于普通的无机酸中,多是三价化合物。化学性质与稀土元素极相似,有多种同位素。主要的有242Cm、244Cm、247Cm、248Cm等。
研究过的锔的固体化合物主要有卤化物、氢化物和氧化物。
同位素 半衰期
242Cm 106d
243Cm 29.1y
244Cm 18.1y
245Cm 8500y
246Cm 4730y
247Cm 1.56x10^7y
248Cm 3.40x10^5y
250Cm 9000y
应用领域锔仅有的几个用途都与它极强的放射性有关:便携式α粒子源和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偶发电机。后者利用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向仪器提供电力。这些仪器必须在远离人类和其他电源的条件下长期工作,例如太空探测器。5因锔是放射性金属,辐射能量很大。常用作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中用来不断提供热量的热源。
用途最大的锔同位素是锔242和锔244,主要用作同位素能源;锔244还是在高通量反应堆中制造超锔元素的原料。
制备方法通过用氦核轰击钚原子制得。锔的放射性如此强烈,以至于在黑暗中会闪闪发光。
锔,原子序数96,因纪念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得名。1944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詹姆斯等用32兆电子伏特的α粒子轰击钚239时发现锔242,现已发现质量数为238~251的全部锔同位素。锔的发现先于95号元素镅。
危害性及防护危害简介锔-242是重要的超杯核素, 最早由西博格( GT.Seaborg) 等人于1944年人工制成。随着核工业发展,锔的产量及应用与日俱增。锔是仪辐射体, 比放高、毒性大。一旦进入人体内,长期存留, 不易排出。按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推荐, 它们在人体内的最大容许积存量均为0.05微居里。为了保证从事开放性操作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除了减少放射性核素造成内污染外, 还必须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内照射常规监测, 估算每个工作人员体内放射性物质积存量,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工作人员体内放射性物质积存量超过最大容许积存量6。
UNSCEAR2000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1996年估算的242Cm释放活性总量约为0.9PBq。242Cm为α放射性核素,主要通过食入、吸入、皮肤及伤口途径造成内污染7。
体内代谢(1)吸收。
①呼吸道吸收。有关锔在人肺组织中的转运资料极为罕见。从1例事故性吸入244CmO2和AmO2的内污染案例来看,244CmO2由肺脏的半廓清期为28d。ICRP第48号出版物指出,基于锔由肺脏的清除速度快,所有化合物M类的半廓清期约为数十天8。
②胃肠道吸收。关于锔在人胃肠道吸收的资料极罕见。动物资料表明,锔由胃肠道的吸收率介于3×10−5~4×10−3。
(2)分布。锔自血液中的清除速度相当快,在静脉注入后0.25~1h,血液锔含量占注入量的21%,而在注入后2.5~10h,则降低到注入量的1%。在血液中,锔主要存在于血浆内,其中,半数以上与球蛋白结合,与白蛋白的结合量占5%~7%。自血液清除后的锔主要沉积在骨骼和肝脏。
(3)排除。锔自人体内的主要排除途径是肠道和肾脏。由胃肠道摄入人体内的锔,因其吸收率很低,大部分自肠道排除。ICRP第48号出版物认为钚在人体内的代谢参数既适用于镅,也适用于锔,即进入血液的锔,有10%直接排除出体外,50%沉积在骨骼,30%沉积在肝脏,其余10%沉积在其他器官组织中。锔自骨骼和肝脏的生物半排期分别为50a和20a。
损伤效应动物实验资料表明,锔对机体的损伤效应与镅相同。静脉注入可溶性锔后,造血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明显减少,白细胞除数量显著减少外,并发生质的改变;同时还可见到未成熟的白细胞,嗜多染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等。在肝脏中,肝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以及肝小叶边缘区胆管增生。肾脏损伤表现为在血循环被破坏的基础上,发展为进行性肾小管坏死,尤以近曲细管和远曲细管相连部位更甚;在管腔内可见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肾小球血管袢早期扩张充血;进而出现蛋白浸润,肾小球均质化。长期沉积在体内的锔,晚期可诱发各种肿瘤,如肺癌、骨肉瘤及乳腺癌等6。
治疗加速排除9:DTPA是加速排出242Cm的首选药物,促排效果显著。但DTPA对难溶性锔化合物(二氧化锔)的促排效果是很差的。沉积在体内的锔几乎全部在骨骼内,而且它们由骨骼中的排除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