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臭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臭参为桔梗科党参属植物拟心叶党参的根,别名土党参,棱子党参,古灯茶根,古东根等,生长于海拔700—2800m的林缘和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南等地区,云南宜良有栽培。该植物的根具有补中益气,润肺生津,补肺止咳的功效,在云南作为廉价的滋补品使用,每逢秋冬季节在蔬菜市场大量销售,与同属中药党参相比,臭参还具有排除体内积气的作用,类似“以通为补”。1

形态特征臭参是云贵高原高山林区的一种特产植物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和食用历史,连同野生的在内,资源十分丰富。根部除含有基本营养成分以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与其它食、药用根茎类相比,含量高出了3~84倍。科研成果表明,臭参能够补气血、通经络、助消化,其原理主要就是因为含有药理学功效成分维生素B。结合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市场和科研成果分析来看,臭参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分布范围分布于云贵高原海拔1500m及以上的灌木丛林间,为喜阴喜湿植物。

主要成分臭参根含有黄酮香豆素、挥发油、糖、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有机酸、酚类、鞣质、树脂和少量皂甙等成分。

根据化学成分研究的结果,初步认为臭参的黄酮香豆素为其主要成分之一,此外尚有挥发油、糖类等。这与党参的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区别,因而臭参除与党参共有补中益气功效外,尚有舒通经络之功。

臭参除含有一般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见右图)外,微量元素的种类、含量和比例均很理想,最具特色的是维生素B,它不仅种类多,而且含量与其他食物及药用根茎类食物相比,高出了3~84倍(比较标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所编.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提示臭参是一种能防治维生素B缺乏症如脚气病、口舌炎、癞皮病、促进食物消化、消除气胀、促进食欲、防止贫血、抑制胆固醇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胎儿畸形的,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滋补药。2

主要价值臭参性味甘,微苦,平。具有补中益气,补阴益血,通经活络之功。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肺虚久咳,咯血,体虚易感风寒,病后虚弱,血虚痿黄,失眠多梦,腰痛,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等病证。

统计学处理表明,臭参对提高血红蛋白有显著意义,免疫球蛋白和红细胞也有明显差异。观察表明臭参不但可改善症状(特别对气虚血虚较明显),而且对提高血红蛋白有显著效果,证明民间所云有补血作用是确切的。服药前后免疫球蛋白也有明显变化,说明臭参具有补气补虚作用。2

1999 年,杨若丽等就臭参的部分药效学和急性毒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臭参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具有加强胃肠蠕动的功能;对环磷酰胺作用下,能促进失血性血虚小鼠的Hb、RBC、WBC、IgG的恢复,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具有一定免疫调节和抗贫血作用,提高耐缺氧、抗疲劳能力。

结论:臭参无毒副作用,是一味能加强胃肠运动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滋补药。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印明华先生对臭参中挥发性臭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臭参挥发性成分,除了一些简单羧酸脂肪酸甲脂外,主要为一类芳香烃的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几乎没有萜类挥发性物质。并认为,臭参的特殊臭味就是来源于上述这些挥发性成分。

生态意义臭参多分布在海拔600~3000m的林缘、灌丛及山野阳坡草丛中,利用森林边缘和山野荒坡栽培臭参,不仅不会破坏森林、占用更多的耕地,而且还可保持水土,保护森林,防治荒山,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2

食用臭参在云南有野生者,家种者,但市售多为家种,其移为家种已有近百年历史。臭参产量高,价廉,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秋冬季集市上随处可见,售量相当可观。

云南民间将臭参作为廉价滋补品与肉类炖服,有补气生血、健脾益胃、滋补强壮等作用。臭参作为一种老幼皆喜的食材,深受城乡居民喜爱,可做臭参炖排骨、臭参炖鸡等。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