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耳是银耳中优良品种,栽培技术要求高、产量少,先前只供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丑耳从菌种和原料选取到栽培直至烘干都是无公害流程管理,丑耳是没有经过清洗直接烘干,区别于普通银耳再采摘后增加了水泡清洗工序,因此丑耳的胶质能够好地保存下来。
品质介绍丑耳是银耳的一种。丑耳在涨发率上会比普通银耳低些,不会像银耳那样泡的非常大,丑耳是没有经过清洗直接烘干,区别于普通银耳增加了水泡清洗工序,因此丑耳的胶质能够好地保存下来,富含更多的胶原蛋白,在市面上丑耳普遍价格会比常见的银耳高很多。
丑耳朵形紧密小巧,含胶质高,颜色要比普通的银耳更黄一些。泡0.5-1小时即可煮易糯、口感更粘更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煮粥、炖猪肉时放一些丑耳,这样即可以享受美食,又能滋补身体,一举两得。丑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用丑耳做成的面膜有抗老去皱及紧肤的作用,常敷还可以祛雀斑黄褐斑等辅助效果。
区别银耳外形区别:
丑耳是银耳中的一种,丑耳朵形紧密小巧,丑耳干货大小会比普通银耳朵小,颜色要比普通的银耳(雪耳)更黄一些。丑耳在涨发率上会比银耳低些,不会像银耳那样泡的非常大,但丑耳泡发后像一朵盛开的花,非常悦目。
种类来源:
丑耳的种植要求更高,全程无公害管理,另外丑耳是没有经过清洗直接烘干,区别于普通银耳增加了水泡清洗工序,经过清洗后再用脱水机烘干。因此丑耳的胶质能够好地保存下来。胶质含量的不同使丑耳的口感更粘更糯。用丑耳熬汤,汤汁浓稠,口感粘糯,香滑爽口。
饮食区别:
在市面上,丑耳普遍价格会比普通的银耳高,丑耳更适合炖,常规的银耳更适合炒/煮和拌。
生物学特性在分类学上银耳属真菌门担子菌纲,异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
1 形态结构
由菌丝体 (营养器官)和子实体(繁殖器官)两部分组成。新鲜银耳子实体为纯白色,半透明,由3~10枚波曲的耳片组成。干银耳硬而脆,白色或米黄色。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结合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在基质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运送营养,并在成熟后成为结实性双核菌丝。
2 生活史
属于异宗结合的菌类,双因子控制,四极性。其生活史比较复杂,包含一个有性生活周期和若干个无性生活周期。银耳担孢子萌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担孢子萌发后呈单核菌丝。另一种是担孢子通过芽殖产生大量的酵母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萌发成菌丝。
3 生活条件
1)水分。鲜子实体含水率85%~95%,空气相对湿度菌丝阶段65%~70%,子实体阶段80%~95%。木屑培养基含水率48%~52%,棉籽壳培养基含水率50%~55%。
2)养分。碳素只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氮素以有机态氮和铵态氮为宜。
3)温度。菌丝阶段20~25℃最适宜,子实体阶段20~26℃,长期低于20℃或高于28℃,朵小、耳薄。
4)空气。是一种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量随着氧气的增加而增加。清新微风、干湿交替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5)光线。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分化、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形成子实体。
6)酸碱度。pH值 5.3~7.2均可,5.2~5.8最佳。
7)寄主。从耳木上分离出来的银耳菌丝实际上是银耳与香灰菌丝的混合体。香灰菌丝最适温度为24~26℃,5~6天长满斜面试管。银耳菌丝最适温度为23~25℃,24小时只长1 mm。
工厂化栽培1 接种灭菌冷却后的菌棒(菌包规格12 cm×53 cm× 0.04 cm,每包干料重0.6 kg,打3个接种穴1.2 cm× 2.0 cm),无菌操作接入银耳栽培种(菌龄10 d),接种量每穴约0.5 g。接种后将菌棒传送至培菌室发菌。1
2 菌丝培养培菌室要求水泥地面,平整干净,干燥,具备智能控温系统及新风系统。菌丝培养前应对培菌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保持培菌室温度在(26±1)℃,湿度控制在≤70%(即完全干燥条件下)。每10个~20个周转筐一列堆叠整齐排放。发菌期室温应保持在(26±1)℃,不得超过30℃,避免银耳香灰菌丝生长过快。菌丝培养3 d~5 d后,检查菌棒发菌状况,如有感染杂菌应及时处理。菌丝培养5 d后应及时补充新风,促进室内空气循环,保持培菌室温度、湿度恒定,经过8 d~10 d的培养,菌棒菌丝生长良好,菌圈直径9 cm~10 cm,即穴与穴之间的菌圈互相联接,便可转入芽孢培育室。1
3 芽孢菌丝培育芽孢培育室大小为10 m×6 m×4 m(长×宽×高),采用3列排架,每列排架为13层培养架,每间培育室可排放2 700多周转筐,容纳1万多个菌棒。芽孢培育室具备智能控温系统及新风系统,定时补充新风,并采用超微颗粒雾化器智能加湿,保持温度(24±1)℃、湿度80%~85%。
菌棒进入芽孢培育室,先将接种穴的胶带掀起一角,待菌丝体满袋后再揭去接种穴的胶布。80%~ 85%的湿度可以促进银耳芽孢菌丝生长与扭结。培养5 d~6 d后菌丝满袋,穴中逐渐出现突起的白色绒毛状芽孢菌丝团,呈“白毛团”,当穴内“白毛团”呈现胶质化形成原基后即可转入出菇房。1
4 出菇管理与采收出菇房应具备智能化调节温度、湿度以及补新风系统。菇房大小及结构与芽孢培育室一致,每次可以排放5 500多个,规格为12 cm×53 cm×0.4 cm的菌棒。
形成原基的菌棒传送至出菇房 [(25±1)℃]后,先进行扩穴(即用扩穴器割去接种穴口周边的塑料薄膜),将接种穴口直径由原来的1.2 cm~2.0 cm扩为3 cm~4 cm,然后再将菌棒上架,穴口朝下排列。前期控制菇房湿度为85%~90%,培养3 d~5 d,原基分化成幼耳片,保持出菇房温度(24±1)℃、湿度90%,再培养3 d~5 d,待幼耳片伸展后,以保湿为主,干湿交替,定时补充新风以及给予300 lx~500 lx的光照,再培养5 d,待银耳子实体色雪白,朵型圆整,朵直径为10 cm~12 cm时停止喷水。然后将菌袋穴口翻转朝上,保持室温在(24±1)℃,控制湿度在80%~85%,再培养5 d至银耳朵形圆整,耳片松展略有收缩,色乳白即可常规采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