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野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野蒜学名Allium macrostemon Bunge,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属植物。又名薤白、贼蒜、野小蒜、小根蒜、山蒜、野葱、菜芝、小根菜、细韭等;在四川等地亦有狗屎葱、野香葱葱的叫法。

形态特征鳞茎近球状,粗0.7-1.5 (-2) 厘米,基部常具小鳞茎(因其易脱落故在标本上不常见);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比花葶短。花葶圆柱状,高30-70厘米,1/4-1/3被叶鞘;总苞2 裂,比花序短;伞形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或间具珠芽或有时全为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红色;花被片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 毫米,宽1.2-2毫米,内轮的常较狭;花丝等长,比花被片稍长直到比其长1/3,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形扩大,向上收狭成锥形,内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5倍;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1

分布范围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苏联、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1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用当年的种子育苗移栽。一般在8月份育苗,先将种子在50℃水中泡4 h后,放在20℃下催芽,当50%萌动后则可播种。播种量75 kg/hm2,播后覆土并且保温(20℃)促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浇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2

后期管理越冬前幼苗应长3~4片叶,苗高20~25 cm,假茎粗0.6 cm,苗龄90 d左右,一般在10月中旬可将壮苗假植贮藏越冬,即在封冻前将秧苗挖出捆把,假植在20 cm深厚的土沟中,然后随天气渐冷而增加盖土,直到早春土壤解冻后开始定植。2

定植与田间管理早春土壤解冻后,4月份施肥整地做畦,选根系小,叶直立的秧苗,按18 cm×1 cm的株行距试栽,每公顷45万株左右,深度以刚刚埋上小鳞茎,浇水不倒不漂秧为度。定植缓苗后要轻浇水,勤中耕以促耕生长,生长旺盛期则加大供水量。2

培土培土是夺取野蒜优质高产高效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尤其是新发展的产区,更应强调后期培土。在野蒜生长中后期,地下鳞茎膨大迅速,如果暴露于表土,接触到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变绿,农户称为“绿籽”,“绿籽”食味差,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满前后进行,连续2~3次,把根茎部裸露的鳞茎全部深盖。2

病虫害防治野蒜的病虫害发生比较轻,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为野蒜老产区的关键性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无病区的健壮野蒜鳞茎作种子。

(2)轮作,对连续种植2~3年的土壤进行轮作换茬。

(3)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特别是防止土壤的内滞水。

(4)重视科学配方施肥,改变农户重氮肥轻磷钾肥,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5)药剂防治,野蒜的虫害以蓟马为主,可用10%吡虫啉或25%菜喜进行防治;病害以霜霉病和炭疽病为主,霜霉病可用60%灭克锰锌防治,炭疽病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80%炭疽福美防治。2

适时收获在夏末秋初,当鳞茎基部有2~3叶枯黄,假茎失水变软倒伏,鳞茎外层鳞片革质化时则可收获。收前一周停水,有利储运。2

食用野蒜既可以蘸酱生食、盐渍咸菜、炝拌、做汤、调味, 又可做面食菜馅。现在人们所食用的多以采挖野生的野蒜为主。随着季节不同, 市场批发价为10~20元/kg, 但货源极少, 人工栽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