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泰和乌鸡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医食同源、药膳两用的优良鸡种,集观赏、药用、滋补于一身,素有"世界珍禽"和"白凤仙子"的美誉。2
体表特征泰和原种乌鸡性情温顺,体躯短矮,头长且小,颈短,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极易与其它品种区别。民间谓其有“十全十美”之说。似凤非凤,似鸟非鸟,乾隆皇帝赐名“白凤神鸟”,为历代贡品。
雄鸡的丛冠很发达,已会啼鸣,并喜欢爬跨。雌鸡也逐步发育匀称,体脂肪积聚渐多,对雄鸡表现好感,开始鸣唱,少数开始下蛋。这个时期的母鸡和公鸡,其耳色特别翠绿明亮,十分耀眼,全身丝羽更显得光洁、雪白、整齐。3
泰和乌鸡民间所谓的“十全”之说,是指泰和乌鸡的十大表征:
**1)、丝毛。**全身被盖白色丝状绒毛,公、母鸡主翼羽及公鸡尾羽有少数扁羽。
2)、缨头。头的顶端有一撮白色直立细绒毛,公鸡尤为明显。
**3)、复冠。**素有凤冠之称,公鸡多为玫瑰冠形,母鸡多为草莓冠及桑椹冠形;单冠较小,多见 于公鸡;豆冠在母鸡中可见,但很少。
4)、绿耳。耳呈孔雀蓝色,也有古铜色,但数量较少,孔雀蓝尤以60-150日龄最为明显,成年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蓝色逐渐消退,而被紫红色所替代。
5)、胡须。下颌长有较长的细毛,形似胡须。
**6)、毛腿。**两腿部外侧长有丛状绒羽,多少不等,俗称穿裤。
**7)、五爪。**两只脚各有五爪。变异或杂种类型也有一只脚为四或六只爪。
8)、乌皮。全身皮肤、眼、嘴、爪均为黑色。
**9)、乌骨。**骨质及骨髓为浅黑色,骨表层的骨膜为黑色。
**10)、乌肉。**全身肌肉、内脏及腹内脂肪均呈黑色,胸肌和腿肌色为浅黑色。除了外貌特征外,在本质上有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的是地缘“观念”不同。普通鸡处处可饲养,而泰和乌骨鸡只局限于江西泰和武山一带养殖。异地饲养不出三代就变异。外表上的“十全”特征和内在的组织结构都完全改变。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竹丝鸡就是变种后的品种,与泰和乌骨鸡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是组织成分的构成不同。
产地江西省是家禽养殖业大省,优质鸡地方品种资源丰富,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号称江西“三大名鸡”。2泰和乌鸡原产于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等地,具有紫冠、缨头、绿耳、胡须、毛脚、五爪、白丝毛等十大特征,特别是乌皮、乌肉、乌骨,故名为乌骨鸡。泰和是中国乌鸡之乡**。**
管理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精心照料鸡群。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尽量为种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鸡群保持旺盛的生活力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
( 1 ) 种鸡舍建筑与设备。泰和鸡喜欢干燥,怕潮湿,故种鸡舍的建造,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容 易、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的地方,方向以坐北朝南的地方为宜。舍内地面可铺设煤渣,用水泥抹面,以利于清洗消毒。舍内应开设天窗、地窗和壁窗,并要装网,以便夏天通风散热,冬天保 暖通气,又利 安全。食槽槽位应充足,置于栅外,以便均匀采食,又可避免浪费和污染。饮水器也要充足。舍内要设有栖架和产蛋箱。
( 2 ) 春季管理。春季气候温和,母鸡产蛋多,是孵繁殖的好季节。因此,要抓住时机,精心饲养与管 理种鸡,争取多产蛋 和多孵小鸡。但早春寒冷,气温又不稳定,故晚上要关闭门窗,注意保暖;在有阳光 或气温比较高的白天,可将鸡放出运动场,使晒太阳,并加强运动。鸡舍内地面要保持干燥, 勤换垫料,注意舍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光照一般采用 自然光照,如不足14小时,可用人工光 照补足。春夏交 接季节,在南方,梅 雨霏霏。气候温和,各种病毒和病原细菌容易在舍内和舍外环境中长期存活,是容易发病的时节。这时要严格搞好消毒,做好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 。
( 3 ) 夏季管理。夏季气候炎热 ,雨量较多,地面更易潮湿。此时,鸡群食欲较差,采食减少,产蛋量下降,故在管理上的中心任务是防暑。这时要加强鸡舍通风,将窗户和地窗全部打开,晚上也不要关闭,使 空气对流,低舍内温度和湿度。要在运动场架设荫棚,也可栽种葫芦瓜、南瓜之类,利用藤 叶遮荫、瓜果喂鸡,一举两得。荫下,放几盆清洁凉水和细沙堆,以便吸饮和沙浴散热。舍内地上,撒铺一层细沙,以作垫料。每天早晚凉爽时多喂精料,中午多喂青料;必要时,夜间补料。饲料要现拌现喂,少喂勤添,以免太多了吃不完造成发霉变质而浪费4。
营养价值泰和鸡养殖历史悠久,汉《豫章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年)载:“凡伤害寒头痛发热……若虚极之症,加姜盐和武山鸡煎汤服之即愈”。《唐志·物产篇》(公元618年至420年)载:“……故名太和邑,有酒名太和酒,有鸡名太和鸡”。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及孟诜所著《食疗草本》中也有泰和鸡的记载。泰和武山汪陂涂村养鸡世家的《涂氏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唐高宗甲寅年间(公元654至683年)就迁居于此地,“武山北岩麓下,松林杂植,森罗左右,溪水汪汪,长年不竭,因名汪溪。地产红冠、绿耳、白毛乌骨鸡,乡人称为羊毛鸡,性最益补,巨家显宦多购求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泰和老鸡甘平热无毒……产于江西泰和……俗传老鸡能治小儿痘疮……”。
乌骨鸡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等多种维生素和硒、铁等矿物质,还含大量极高滋补保健价值的黑色素,而且其胆固醇含量极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补品有较强免疫功能。近代医学认为,泰和鸡有治头痛、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哮喘、气管炎、喉炎、脑神经病,心脏病及促进创伤愈合等功效。目前在我国以泰和鸡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就有数十种之多,如“乌鸡白凤丸”、 “参茸白风丸”、“乌鸡白凤康妇精”等。此外,泰和乌鸡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等优点而成为备受推崇的四季进补佳品。泰和乌骨鸡含 21种微量元素,其中许多是普通鸡所不具备的。其黑色素和硒是人体抗衰老、美容、抗癌的有效成分。普通鸡或竹丝鸟却不含这些成分。普通鸡虽然也是补品,但人们食用后有“上火”的现象,而泰和乌骨鸡食后不“上火”。什么原因呢?据化验分析是泰和乌骨鸡所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普通鸡高,而脂肪、胆固醇的含量比普通鸡低的原故。现代医学认为食用泰和乌骨鸡可消除疲劳、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改善性功能、延缓衰老、美容、抗癌。
泰和乌鸡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多种氨基酸、黑色素、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养分。
丰富的氨基酸
泰和乌鸡所含18种氨基酸均高于普通鸡种。其中丝氨酸、苏氨酸可以预防皮肤老化;亮氨酸可以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酪氨酸能调节吸收日光紫外线。
高蛋白、低脂肪、低糖
科学检测证明,泰和乌鸡蛋白质含量是普通鸡种的2倍,而脂肪含量却不及普通鸡种的1/2是人类的理想绿色食品。
丰富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泰和乌鸡所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之多在肉类食品中极其罕见。其中维生素 A 含量是鳗鱼的10 倍,铁比菠菜的含量约高10倍,锌是大豆的3.3倍,此外,还富含磷、钙、镁、铜、锰离子等多种矿物质。
背景泰和县位于江西中南部,吉泰盆地腹地,井冈山脚下,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泰和县水系发达,河网交织。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县境中部,构成地势开阔的河谷平原,将全县划分成河东、河西两大块。泰和境内土壤主要有红壤土、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四种类型,产区特有的水体与土壤含有丰富的磷、钾、钙等有效营养成份,有“不饮武山水,不是武山鸡”之说。泰和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对农作物和植被十分有利。武山汪陂涂村依山傍水,交通闭塞,为泰和鸡品种形成提供了天然的闭锁环境。不幸的是,汪陂涂村一带后遭遇血吸虫等疾病袭击,整个村庄人口几乎绝灭,幸存者背井离乡,从此汪陂涂村变成一片废墟,泰和鸡也残留无几。直至20世纪20年代,一些农户才以在距汪陂涂村以南处聚居起来。
20世纪30年代,为挽救濒临灭绝的珍贵种质资源,江西省农科院动物部从农户中收集了10只泰和鸡培育,并成立了旧中国第一个泰和鸡种鸡场。1944年,日军侵入泰和县,为使泰和鸡不再受更大的损失,种鸡场不得不将所饲养的种鸡分散到农户中饲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集起来。1959年,武山北岩原汪陂涂村废址上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化泰和鸡饲养场,1979年,农业部又在泰和县武山东麓以南创办了泰和鸡原种场。
地缘关系泰和乌鸡只有生长在上述特殊的气候、地貌、水土等自然环境中,才能保持其独有的特征和价值,否则其外貌特征和内在品质均会发生变异。十大特征部分丧失,如个子增大,肉、骨变白,长出杂毛或脚上无毛,复冠变单冠等,其药效及营养价值降低。生长在湖南长沙、内蒙古赤峰和哈尔滨的乌鸡,复冠仅占4%和6%。南京及哈尔滨饲养的乌鸡有脚毛的仅占40%。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饲养的乌鸡,肉、骨头均变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研部门用以色列鸡种与泰和鸡杂交出的新品种虽克服了泰和鸡固有的缺点,但药用效果几乎全部丧失。
享誉海内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目前世界许多大城市动物园都有饲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高;还有药用价值。李时珍称之为“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现代日本人称其为“21世纪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命根子食品,是净化现代人血液的净化剂,是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等心血管病的特效药。”1992年国内专家论证总结泰和乌鸡有保健、美容、防癌等功效。乌鸡制品已荣登国家药典。所以泰和乌骨鸡是集药、食、观赏为一体的中华瑰宝。古往今来世人无不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