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特征
体形纤小。雄鸟上体呈辉亮的金属绿色;下体棕黄,胸部具一朱红色块斑,极易与其他啄花鸟区别。雌鸟上体呈橄榄绿,下体棕黄色2。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上体呈金属绿蓝色,尾上覆羽稍沾蓝辉;两翅的小覆羽和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外侧羽片具暗绿辉亮,次级飞羽更缘以橄榄黄色;飞羽羽干黑色,下面浅褐色;尾羽暗褐,微渲染蓝辉;眼先、颊、耳羽、颈侧和胸侧概黑色,微杂以橄榄黄或灰色;颏、喉棕黄色;胸具朱红色横斑;腹、尾下覆羽浓棕黄色,腹部中央纵贯以宽而曲折的黑纹;两胁橄榄绿色;腋羽白,微沾黄色;翅下覆羽纯白。在多数个体,秋羽的上体羽端缘以橄榄绿色。
雌性成鸟:上体暗橄榄绿色,头顶羽基暗褐,成斑驳状;下背和腰沾黄色;飞羽暗褐,外侧飞羽具淡色狭缘,内侧飞羽缘以橄榄绿色,翅上覆羽暗褐,概缘以橄榄绿;飞羽羽干黑色,下面浅褐色;眼先灰白,颊和耳羽呈沾灰的橄榄绿色,颊部缀以白色点斑;颏、喉棕黄近白,下体余部浓棕黄色,胸侧和两胁橄榄绿色;腋羽白,微沾淡黄色,翅下覆羽白色。
幼鸟:似雌鸟,但羽色较黯,不如成鸟辉亮。
虹膜褐色;嘴褐黑(♂)或上嘴角褐,下嘴角灰色(♀);跗跖暗褐色。幼鸟上嘴褐黑,下嘴红色;跗踱呈铅灰色2。
亚种分化红胸啄花鸟共分化为8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
红胸啄花鸟台湾亚种(学名:Dicaeum ignipectus formosum),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阿里山。
红胸啄花鸟指名亚种(学名:Dicaeum ignipectus ignipec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和不丹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于海拔800~2200米的山地森林。指名亚种于中国华中、华南及西藏东南部;亚种formosum于台湾。4
生活习性红胸啄花鸟常栖息在开阔的村庄、田野、山丘、山谷等次生阔叶林,或溪边树丛间。有时在原始森林的中、下层亦能见到。在山地密林中繁殖,秋、冬季迁至低海拔的暖地带越冬。通常3、5只成群活动于高树顶处,有时也同绣眼鸟等混群。常在盛开花朵的树上结群觅食,特别是在冬季和干旱季节,花果不如春、夏繁茂时,结群活动更为常见。2月中旬在云南思茅附近公路两侧的溪边林缘,曾见一群约10一20只在开花的女贞树上觅食。
此鸟形小而活泼,跳跃敏捷,对人不甚畏惧,很容易接近观察。鸣声似“tik-tik-tik—tik”声低却很嘹亮,常久鸣不休;有时转为柔细而稍带颤音的“Zi-Zi-Zi”声。飞行能力较强,飞行速度也快,常一边飞行一边鸣叫。7月间在陕西宁陕发现红胸啄花鸟营巢于板栗等较高的树上,距地5—6米。其他地区也有低至3米左右的。巢囊状,呈椭圆形,用板栗花序、具冠毛的菊科植物种子、蛛丝、植物纤维等筑成,悬挂在细小的树枝梢端,因四周有绿叶遮掩,一般较难发现。巢口1.5—2.5厘米,位于巢的上方侧面。巢的大小为:外径6、高10厘米。每窝产卵2—5枚,一般2—3枚,呈纯灰白或白色。
红胸啄花鸟嗜食浆果及寄生在常绿树上的榔寄生果实上的粘质物。割检鸟胃,食物中见有双翅目、鳞翅目等各种昆虫及其虫卵,余为蜘蛛、花蕊和花蜜浆汁等物5。
经济意义红胸啄花鸟因常活动在花朵上,有助于传播花粉,也啄食部分有害昆虫,对林业有一定益处。此鸟羽色比较鲜艳,活泼玲珑,华南一带常猎为笼鸟,可供动物园陈列展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