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流隔渔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冷暖洋流交汇形成的流隔渔场多远离海岸,属于外海渔场。在世界知名的大渔场中: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和不列颠群岛的北海渔场都属于流隔渔场。中国最大的流隔渔场是东海的舟山渔场,它也是中国最大的渔场。1

形成原因鱼类都有自身适宜的水温和盐度,冷暖洋流间的水温差和盐度差,在交汇时形成了无形的“水障”,禁锢了鱼群的活动范围,使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鲐鱼类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其资源量、索饵及越冬洄游的渔期、路径、群集程度和滞留时间等均受海况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海洋监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及时同步获知大范围海域海况环境要素(SST表层海水温度、水色、叶绿素、海面高度、风海流等),有助于深入分析和探究鲐鱼渔场的形成和海洋环境的关系。鲐鱼(Scomber japonicus)又称日本鲭、日本鲐,分类上属于鲈形目,鲭科。在东、黄海,鲐鱼可分为东海西部群和五岛西部群两个种群,而日本与中国台湾省学者近年又提出东海中南部尚有另一个种群澳洲鲐[1]。蓝圆(Decapterus maruadsi)在分类上隶属鲈形目,科,俗称黄占(江、浙、沪),巴浪(福建)等。蓝圆在我国的分布,以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较少。鉴于东海的蓝圆种群洄游分布往往与鲐鱼混杂在一起,故文中在讨论鲐鱼围网生产渔场成因时,概以鲐鱼的分布洄游为代表。1

主要鱼种鲑鱼、鲣鱼、带鱼、鲱鱼、秋刀鱼、鲽鱼、鲛鱼、黄鱼、鱿鱼、鳕鱼和金枪鱼。

渔场形成条件自然水域中构成渔业生物密集栖息的环境条件。研究渔场形成条件对掌握渔情、发布渔况预报、指导渔业生产、提高捕捞量具有经济意义。

调查研究渔场形成条件主要在于了解渔场环境条件的时空分布与渔业生物行为和渔场形成、变异的关系, 从中找出规律, 以便准确地掌握渔场位置与预测渔场的变动, 为渔情预报提供依据。同时还可利用其规律, 在不具备形成渔场的海区, 用人工办法对环境加以改造, 使之成为适合于某些鱼类栖息的环境, 如投放人工鱼礁, 改变海洋环境条件, 形成人工礁渔场(见人工鱼礁)。2

渔场类型从渔业生物栖息水层的不同分, 有中上层鱼渔场、底层鱼渔场; 从距离大陆的远近分, 有远洋渔场、近海渔场; 从海洋水深分,有深海渔场、浅海渔场; 从渔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分, 有热带渔场、亚热带渔场、温带渔场、寒带渔场(见渔业气象); 从渔业生物不同的生活阶段分, 有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从渔场的不同海洋学结构分,有流隔渔场(或称锋面渔场)、上升流渔场、涡流渔场等。此外,渔业生物的仔稚鱼、幼鱼与成鱼等各个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异,栖息的海区也不一样,又有幼鱼渔场与成鱼渔场之别。

形成流隔渔场的洋流,除了水温差别,还有盐度差别、水系差别等等因素,这就使流隔渔场中的鱼群种类十分丰富。因远离大陆,为了让捕获的水产回程抵岸时依旧保持新鲜,现代化的渔船上都配备了速冻仓,把捕捞上来的水产第一时间冷冻。这样即使是出海大半个月,也不用担心水产变质腐烂,扩大了出海捕鱼的活动范围。2

渔场条件形成渔场环境条件的因子很多,归纳起来有海洋非生物环境因子与海洋生物环境因子两大类(见渔业环境调查)。多数渔场的形成,是由两类环境因子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相互间往往存在着因果的关系。如在流隔区或锋面区、上升流区及涡流区等形成的渔场,首先是由非生物环境的动力因素起作用,导致具有优越的生物环境条件,渔场由此而形成。

各种类型的渔场都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渔业生物的不同种类、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生活阶段对外界环境要求各异。在越冬期,喜欢在水温较高的水域进行越冬,显然水温是形成越冬场的主要条件。如冬季黄海小黄鱼越冬场的水温一般在10℃以上,小黄鱼越冬场的位置则随着10℃等温线分布的变化而移动。在生殖期,大部分渔业生物选择在营养盐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的河口区域进行产卵,形成产卵场,这里环境条件有利于后代繁生;而溯河性的鱼类在生殖期却有逆水上游, 寻找特定的河川进行产卵,繁殖后代。在索饵期,渔业生物以摄食肥育为主,从而饵料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是形成索饵场的主要环境条件(见海洋生物环境)。同时,渔业生物还随着不同种类的不同生活习性来选择其栖息场所,一般冷水性鱼类就喜欢聚居在水温低的水域,如黄海鳕鱼渔场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关系密切;而暖水性鱼类的渔场位置则与暖流分布关系密切;外海高盐性中上层鱼类(如鲹、鲐)的渔场则分布于高盐水系区域,而不存在于近岸低盐水系海区。

从海洋动力学结构看,由两种不同性质的海流或水团交汇而产生的界面,称流隔区,亦称锋面区或混合区。具有海况变化复杂,理化要素水平分布梯度大,饵料生物丰富等特征,往往是形成良好渔场的水域环境。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渔场均位于这些海域。海洋中出现上升流的区域,可将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底层海水往上输送到海洋透光层,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具有生产力高的特点,从而形成良好的渔场。闻名于世的秘鲁鳀鱼渔场就是一例。海洋中因地形或环流结构而产生的涡流水域,具有特殊的海水流动,亦是形成渔场条件之一。

渔场优劣与鱼群集散关系密切,而鱼群分布的疏密又与环境条件有关。如渔场中水温分布出现水平梯度增大时,造成鱼类适温的海区范围缩小,促使鱼群密集分布,对生产有利; 当水温分布呈现水平梯度很小时,鱼类的适温海区范围相应扩大,鱼群分布疏散,不利于鱼群集聚,减少了网获量。2

渔场渔期预报渔业预报的一种。预测捕捞对象集群的水域和时期。又称渔情预报。渔场和渔期是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上表达捕捞对象动态的两个概念。

渔期根据渔获量多少可分为初汛、旺汛和末汛。旺汛根据出现的季节又分为春汛、夏汛、秋汛和冬汛。捕捞对象密度高,网次产量高的渔场称中心渔场。3

预报依据渔场渔期的形成与捕捞对象资源量多寡有关,同时也是捕捞对象生物学状态与所在水域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反映。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的捕捞对象在不同生活阶段,因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渔场和渔期。各渔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不同,各渔场的渔期也不相同。同一捕捞对象在同一生活阶段,也会因年间环境条件的差异,出现渔场和渔期的变动。因此,必须从历史资料中分析出影响捕捞对象行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捕捞对象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结合现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3

预报类型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按预报时效及内容分为全汛预报、渔汛阶段预报和现场预报:

①全汛预报。预测整个渔汛期间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洄游路线、渔汛发展、中心渔场大致范围以及整个汛期内捕捞对象的动态等。在渔汛之前的适当时期发布,以供生产部门和生产领导机关部署渔汛生产参考。

②渔汛阶段预报。整个渔汛一般可分成几个阶段。生殖鱼群在大潮汛期间生殖,每一生殖大潮期,称为一“水”;冬汛二次冷空气南下间隙,是捕捞越冬鱼群的时机,称为“风”。渔汛阶段预报是预测下一渔汛阶段捕捞对象主要分布区及移动趋势。是全汛预报的补充和具体化。为生产部门调度生产提供依据。

③现场预报。针对生产现场捕捞对象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所作的生产通报,使现场生产船只能及时掌握整个渔场生产动态和中心渔场。一般是每天定时通过电讯发布。3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流隔间的关系(1)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主要是暇寒流系交汇形成的流隔渔场,寻找柔鱼植场以寻找暖寒流系交汇的流隔为依据,从海面温度分布图中等温线密集的区域即为流隔。

(2)暖寒流交汇的流隔位置变化,与暇寒流系的强弱变化有关。流隔位t的变化影响到柔鱼中心渔场的位置变化。

(3)通过西北太平洋三年的柔鱼渔场探捕调查,1993年北太平洋是个冷夏,表面平均水温比常年平均值低1℃~3℃。暖寒流的交汇区主要在北纬390以南,此年柔鱼中心渔场在北纬390以南。

(4)1994年夏季北太平洋表面升温急剧,暖寒流交汇区主要在北纬41。以北,故柔鱼中心渔场在北纬410以北。当年表面水温比1993年同期高达5℃以上,故柔鱼中心渔场比1993年向北移动3个纬度。

(5)1995年暖寒流系的交汇区在北纬390~41。,比1993年约高1个多纬度,比1994年约低1个多纬度。故此年柔鱼中心渔场介于前二年的中间。比1993年向北高1个多纬度,向东2个多纬度,比1994年向南低1个多纬度,向西约1~2个纬度。

(6)每年进入6月份,如果海面水温升温快且高,柔鱼中心渔场位置偏北偏东,海面水温升温缓慢且低,则柔鱼中心渔场位置偏南偏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