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或为攀援藤状灌木;有乳液,冬芽小。叶互生,分裂或不分裂,边缘 具锯齿,基生叶脉三出,侧脉羽状;托叶侧生,分离,卵状披针形,早落。
花单性异株,雄花排列成下垂的柔荑花序;雌花聚集成头状花序。小核果聚集成圆头状肉质的聚花果。 落叶乔木、灌木或蔓生灌木;具锯齿,基脉3出;托叶早落。雌雄异株,稀同株;雄柔荑花序下垂,萼4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4,花丝在蕾中内折,退化雌蕊小;雌头状花序具宿存苞片,花被管状,3-4齿裂,宿存,子房具柄,柱头侧生,线形。
聚花果球形,肉质,由多数橙红色小核果组成。种皮近膜质,胚弯曲,子叶圆形。1
分布情况本属约4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岛屿。我国均产,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南部各省区。2
主要价值本属中多数种类树皮为造纸原料,木材轻松可作家具;叶及果实可供药用。2
下级分类落叶花桑组 Sect. Allaeanthus (Thw.)
构树组 Sect. Broussonetia Corner2
代表植物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inn.) L'Hér. ex Vent.**
乔木,高10-20米;树皮暗灰色;小枝密生柔毛。叶螺旋状排列,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6-18厘米,宽5-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侧常不相等,边缘具粗锯齿,不分裂或3-5裂,小树之叶常有明显分裂,表面粗糙,疏生糙毛,背面密被绒毛,基生叶脉三出,侧脉6-7对;叶柄长2.5-8厘米,密被糙毛;托叶大,卵形,狭渐尖,长1.5-2厘米,宽0.8-1厘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柔荑花序,粗壮,长3-8厘米,苞片披针形,被毛,花被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被毛,雄蕊4,花药近球形,退化雌蕊小;雌花序球形头状,苞片棍棒状,顶端被毛,花被管状,顶端与花柱紧贴,子房卵圆形,柱头线形,被毛。聚花果直径1.5-3厘米,成熟时橙红色,肉质;瘦果具与等长的柄,表面有小瘤,龙骨双层,外果皮壳质。花期4-5月,果期6-7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