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1杂名》九曰:“阿摩楞迦。” 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
āmalaka 正确的译法是庵摩罗迦果,玄奘大师的译音是准确的。僧肇大师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译音加上中文概念“果”字,由于发音的关系,四字音节优于五字音节,所以减去了庵摩罗迦的最后一个音节,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易于被国人接受。
amala 意为无垢、洁净、清净,音译为阿摩罗。因为在汉语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所以有些人把摄论宗唯识论第九识“阿摩罗识”中的“阿摩罗”跟植物庵摩罗果混淆起来,其实在梵文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写出一百卷《一切经音义》的博学大师慧琳,竟没能区分清楚,所以学者需要细心辨别。
习性及特征余甘子树高可达10余米, 枝灰褐色。单叶互生, 排成两列, 极似羽状复叶。叶线状长椭圆, 长2厘米, 叶面浓绿色。单性花同株, 呈黄色, 生于小枝中、下部叶腋。果实黄绿色, 果皮肉质, 有酸味, 表面光滑, 内果皮硬骨质。
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依类型和地区不同。花期有春季一次花, 春秋两次花和四季开花几种情况。花期长1~1.5个月, 座果率高。一般早熟种7月成熟, 中熟种8~9月成熟, 晚熟品种在10月成熟, 二次开花的在翌年2月陆续成熟, 集中在冬季。大小年不明显。余甘子有一特性, 即果实成熟后, 可在树上挂果保鲜到次年, 长达半年之久, 却不影响次年产量。它在水果家族中是绝无仅有, 是难得的观果赏叶植物。
余甘子根系发达, 主根深, 侧根广, 蓄水力强, 固土作用好。它喜光喜温, 耐旱耐瘠, 适应性强, 是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因树姿优美, 其可作庭园风景树。它在幼龄期较耐荫, 在疏林中生长良好, 对温度很敏感, 遇霜容易落花落叶, 冻坏嫩枝芽。其没有病虫害且长寿, 200多年老树仍青枝绿叶。人工栽培余甘子, 肥料用量极少, 不用农药。
余甘子的原产于中国、印度、泰国等地, 已引种到埃及、南非、古巴、美国等。其中, 以中国和印度分布面积最大、产量最多。中国栽培余甘子的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广西以西南、西北部居多, 多为野生、半野生状态。中国已选育或引进近10个优良品系, 其果实大, 产量高, 寿命达百年以上。1985年起, 平南县廊廖村农民黄雄芳育成了优良的余甘果品种——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1995年, 玉林地区科委技术鉴定余甘子, 并注册了商标, 使广西余甘果发展更有优势。
生物学特性余甘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反应敏感,善高温,要求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畏霜雪,遇雪冻落花落叶,甚至枯枝冻死。在我省分布,多在福清以南地区,福清以北罕见生长。
余甘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自莆田至闽南各县,许多野生余甘散生于砂质土、红壤土、黄壤土,甚至砂质土的山地上也能生长,有百余年的大树仍结果。2
性状及成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作为中药材的余甘子是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状呈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 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 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 果梗长约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 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 硬核样, 表面略具6棱, 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种子6粒, 近三棱形, 棕色。药材气微, 味酸涩, 回甜, 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1
余甘子营养成分非常丰富, 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被医学界称为“天然维生素丸”。如, 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黄酮类和多种苷类化合物。尤其是维生素C, 比柑桔高10~23 倍, 比苹果高60~134 倍。经长时间高温的余甘子的维生素C损失很小, 保存率达80% 以上。这在其他果蔬中极为罕见, 可能与其富含多酚类物质有关。余甘果含17种氨基酸, 其中有人体所需的8 种氨基酸。另外, 余甘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糖类、蛋白质、食用纤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