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就业结构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就业结构乂可分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知识结构等。1

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17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ny)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演进,从有形财物的生产向无形服务性的生产转变已成趋势。1676年,威廉·配第在其完成的《政治算数》(1690)一书的第一章中将英国与荷兰、法国等国家作比较时指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在这种状态下,劳动力必然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转移,随后将会从工业领域转向商业领域。

库兹涅茨法则以配第克拉克定律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完善。出版了专著《各国的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该书对西方诸多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他将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得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既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同时也是经济增长造成的结果。的论断。与此同时,人均收人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促成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在生产的初级阶段,农业部门一般占据了大部分劳动力资源,产业的演进促使现代工业部门的日渐兴起,大量的劳动力就会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而被工业部门吸纳就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这就出现了机器排斥劳动力的现象,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继而转往快速发展的服务业部门就业。西蒙·库兹涅茨还指出,即使在各部门内部,也存在就业结构变化的差异。例如·在生产制造业内部,与现代技术密切联系的新兴部门增长得最快,新兴部门容纳的就业人数也多,而一些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就业人数反而降低。在服务业内部,需求增长较快的部门接收就业的比例也上升较快。上述研究成果被人们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钱纳里模式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与塞尔奎因合著出版《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在该书中,作者灵活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101个国家特别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这个时间区间内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劳动力就业状态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得出了著名的就业结构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NP)变化的劳动力正常发展型式。

根据大量数据统计计算表明,包括农业、矿业在内的初级产业的产值占GNP的比重和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均随人均收人的增加而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占GNP的比重以及接纳就业的比重却在不断上升。1

我国就业结构一、就业结构总体上从“一、二、三”转化为”一、三、二”结构型式,并有向”三、二、一”型式转变的趋势。30多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从改革初期的70%的高份额下降至2008年的39.6%,就业比重的降幅接近30%与此同时,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18.2%和13.7%上升至2008年的27.2%和33.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初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这也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基本完成了从以农为主向非农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

二、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总体上都趋向高度化,但两者变动的差异较大。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在产出结构中占有较小比重,两者明显不成比例,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和存在中国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其次,第二产业产值贡献最大,但其就业贡献还不如第三产业。另外,从结构变化来看,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产值结构,而且变化速度更快。在90年代以前,产值结构变化大于就业结构变化,然而,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各种限制的放松,就业结构变化随之大于产值结构的变化,从1980年到2008年,产值结构变化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值分别为37.8%和58.2%。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进人了一个快速转变阶段,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配置结构更趋合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