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野芥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野芥菜,俗称黄盖盖.(在作物生长发育期,田内黄花片片,覆盖在作物之上)又叫野油菜,危害小麦、青 稞、油菜、蚕豆、豌 豆等各种作物.是青海农田的重要杂草,百姓称之为草害四大“盖”之一1。

产地及生境野芥菜原产于亚洲(亦有指原产于地中海,但被带到世界各地),但由于其极强侵入性的特质,这种植物目前在澳洲蔓延,经常都在路旁或其他荒废地被发现,被当地政府归为要消除的野草(weeds)种类。 这种植物亦有在美国东南部生产,花色通常都是淡黄色,在冬季有时会遍布整个田野。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主根肥厚,向下直伸,有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5-90厘米,粗壮,多分枝,被向下的灰白色疏柔毛。叶椭圆状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齿、牙齿或尖锯齿,草质,上面被稀疏的微硬毛,下面被短疏柔毛,余部散布黄褐色腺点;叶柄长4-15毫米,腹凹背凸,密被疏柔毛。轮伞花序6花,多数,在茎、枝顶端密集组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花序长10-25厘米,结果时延长;苞片披针形,长于或短于花萼;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边缘具缘毛;花梗长约1毫米,与花序轴密被疏柔毛。花萼钟形,长约2.7毫米,外面被疏柔毛,散布黄褐色腺点,内面喉部有微柔毛,二唇形,唇裂约至花萼长1/3,上唇全缘,先端具3个小尖头,下唇深裂成2齿,齿三角形,锐尖。花冠淡红、淡紫、紫、蓝紫至蓝色,稀白色,长4.5毫米,冠筒外面无毛,内面中部有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长约1.8毫米,宽1毫米,先端微凹,外面密被微柔毛,两侧折合,下唇长约1.7毫米,宽3毫米,外面被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阔倒心形,顶端微凹或呈浅波状,侧裂片近半圆形。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基部,略伸出花冠外,花丝长1.5毫米,药隔长约1.5毫米,弯成弧形,上臂和下臂等长,上臂具药室,二下臂不育,膨大,互相联合。花柱和花冠等长,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较长。花盘前方微隆起。小坚果倒卵圆形,直径0.4毫米,成熟时干燥,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2

生长规律野芥菜4月上旬开始出苗 (平均气 温 5.1℃,15cm 处平均地温 8.4℃),6月下旬结束 (平均气温15.0~C,15cm 处平均地温 18.5℃) ,见 图1 整个 出苗期历时约 76 天 ,高峰期在4月中旬,占整个苗期出苗数的 79.0 以上5月初,田间浇灌苗头水,5月中旬 出现一小峰,占整个苗期 出苗数的158 。3

危害及防治技术野芥菜不仅危害小麦,而且还危害青稞、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调查表明,野芥菜对这些作物产量损失分别为 :42%.34 %、43%、29%、17%。但野芥菜对以上作物的危害未做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化学防除野芥菜1986-1993 年间,几种除草剂及其复配剂分别是:2.4一D丁酯乳油、百草敌、巨星、溴苯睛、酚硫杀、磺隆、使它隆。

用以上几种种剂型,茎叶喷雾处理,不同时期舳试验结果表明臁百草敌单用外,野芥菜对所选药剂都很敏感,防除效果均在 90% 以上,防效很好。目测效果也在 98 以上,对小麦苗安全,小麦增产20%以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