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管虫属(Trichophrya)是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动基片纲、吸管亚纲、吸管目、枝管科的一属。
形态特征虫体形状不定,有长形、卵形或圆形等。身体之一端具有1束放射状的吸管。但也有不只一端长有吸管的种类。吸管之末端膨大成球棒状。大核1个,呈棒状或香肠状,内有核内体。小核1个,在大核之侧。具伸缩泡3~5个。1
生长发育生殖方法行内出芽。首先在母体的前部的细胞质形成半弧形的裂缝,以后裂缝逐渐发展成一圆形,并包围着一团细胞质,形成2~3行纤毛,这称为胚芽。胚芽发育时,小核进行有丝分裂。其中的1个子核迁移到发育的胚芽。小核开始分裂,随后大核也开始分裂,先在大核的一边出现瘤状突起,核质则随之流向还在发育的胚芽。以后子核完全分离,最后胚芽与母体脱离,成为自由活动的纤毛幼虫。
纤毛幼虫正面观圆形,直径20~33μm。侧面观碟形或毡帽状,周围长着2~3行纤毛,内有大小核各1,并有伸缩泡。幼虫活动活泼,运动方式与车轮虫相似。纤毛幼虫和宿主接触后,营固定生活。纤毛消失,长出吸管,渐渐发育为成虫。
生活习性毛管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和皮肤,比如寄生在草鱼、青鱼、鲢、鳙、鲮、鲤、鲫、团头鲂、加州鲈、鳜等多种淡水鱼的鳃上,借幼虫传播。1
分类主要种类:我国文献已记载的有中华毛管虫(T. sinensis Chen)、辽河毛管虫(T. liaohoensis Chen)、湖北毛管虫(T. hupehensis Chen & Hsieh)、变异毛管虫(T. variformis Lee)、双泡毛管虫(T. bivacuola Li)等。2
危害它们分布广泛,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和皮肤,并被认为可使鱼种致病。虫体大量贴附鳃小片上,破坏小鱼的鳃上皮细胞,妨碍宿主的呼吸,使鱼呼吸困难,上浮水面。病鱼体瘦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全国各主要养鱼地区都有流行。流行于6~10月。传播靠纤毛幼虫的直接接触。主要危害夏花草鱼和越冬鱼种。
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
3、鱼种放养前用下列任一种药液进行药浴消毒:
(1)每立方米水体放硫酸铜8-10克,药浴10-30分钟。
(2)每立方米水体放硫酸铜5.7-7.15克和硫酸亚铁2.3-2.85克,药浴10-30分钟。
(3)每立方米水体加高锰酸钾10-20克,药浴10-30分钟。1
治疗方法1、全池遍洒硫酸铜或螯合铜,每立方米水体放0.5-0.7克。
2、全池遍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每立方米水体放硫酸铜0.36-0.5克和硫酸亚铁0.14-0.2克。
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同隐鞭虫病。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扫码下载APP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