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羽翼甘蓝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羽衣甘蓝植株高大,株高为30~40厘米,植株开展度为60厘米,根系发达,分布在30厘米深 的耕作层内。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背梢被蜡粉,叶缘羽状分裂并向上卷缩形成皱褶。

根: 为圆锥形根系, 主根基部肥大, 并分生出许多侧根, 主要根群以 30 cm 耕层中最密集,抗旱能力不强, 但断根后再生能力强, 移栽后发生新根容易。茎: 有 营养生长期的短缩茎和生殖生长期的花茎。叶: 不同生长期 的叶片形态差异很大, 有幼叶、心 叶、茎生叶等。花: 为复总状花序, 在中央花 茎的叶腋间可发生一级分枝, 若营养充足,还可发生二、三级分枝开花。 种子: 为红褐色或黑褐色 , 千粒重3.3-4.59 , 种子 在低 温条件下可保存2-3年 , 潮湿的南方可保存2年.1

习性羽衣甘蓝喜欢冷凉温和气候,耐寒,生长适温为20℃~25℃,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8℃~25℃,苗期较耐高温,冬季耐寒、耐冻。

根据刘凡多年的育苗经验,中弱酸性土壤,较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及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可使羽衣甘蓝叶色更鲜嫩.2

栽培管理羽衣甘蓝对土壤适应性强,以耕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壤土地为好。羽衣甘蓝不耐涝,雨季应注意排水。

繁殖羽衣甘蓝的育苗可采用营养杯育苗及苗床育苗两种方式,8~12月份均可育苗移栽。育苗时 先将苗畦浇透,播种后上覆0.5~1厘米厚的细土,亩用种量为30克。出苗后保持苗床湿润, 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到大田。夏季育苗可用遮阳网覆盖,冬季育苗时注意保温。羽衣甘蓝生长期较长,连续采收时间长,对营养需求量大,整地前施足基肥是其获得高产的 关键。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可定植到大田,株距为30厘米,行距为40厘米,亩植3500~ 4000株。营养杯育苗的在定植前可施一次“送嫁肥”,苗床育苗的在冬季定植后可施一次“ 定根肥”,以促进幼苗生长。

定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下雨天及时排水防涝。缓苗后及时追肥,采收前需追肥2~3次,以后每隔7~10天追施一次复合肥。

园林应用观赏羽衣甘蓝由于品种不同,叶色丰富多变,叶形也不尽相同,叶缘有紫红、绿、红、粉等颜色,叶面有淡黄、绿等颜色,整个植株形如牡丹,所以观赏羽衣甘蓝也被形象地称为"叶牡丹"。

用作切花品种的羽衣甘蓝茎杆很长,是高瓶切花主材,用羽衣甘蓝做主花的插花作品,尤显清新秀丽、端庄大方、雅而不艳的特点。

观赏羽翼甘蓝 (叶牡丹 ) 在出苗后叶片一直是绿色,但到生长后期,中间的嫩叶开始变成彩色,而且由小到大向外扩展,最后只有最外边的一层叶是绿色,远看好像一朵牡丹花,是名副其实的彩叶植物。 同时,观赏羽翼甘蓝 (叶牡丹 ) 耐低温,观赏期长,是北方冬季优良的彩色地被植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