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秆乌哺鸡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原变种(乌哺鸡竹)竿高5-15米,直径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无毛,老竿灰绿色至淡黄绿色,有显著的纵肋;节间长25-3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隆起,稍高于箨环,常在一侧突出以致其节多少有些不对称。箨鞘背面淡黄绿色带紫至淡褐黄色,无毛,微被白粉,密被黑褐色斑块和斑点,尤以鞘中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弧形隆起,两则明显下延,淡棕色至棕色,边缘生细纤毛;箨片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外翻,背面绿色,复面褐紫色,边缘颜色较淡以至淡桔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有叶耳及鞘口繸毛;叶舌发达,高达3毫米;叶片微下垂,较大,带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2-2厘米。花枝呈穗状,基部托以4-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耳小,具放射状繸毛,缩小叶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达2.5厘米,每片佛焰苞内有1或2枚假小穗。小穗长3.5-4厘米,常含2或3朵小花,被疏柔毛;颖1片;外稃长2.7-3.2厘米,被极稀疏的柔毛;内稃长2.2-2.6厘米,几无毛,背部2脊明显;鳞被狭披针形,长约5毫米;花药长12毫米;子房无毛,柱头3。笋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

黄竿乌哺鸡竹与原栽培型的区别在于竿全部为硫黄色,并在竿的中、下部偶有几个节间具1或数条绿色纵条纹。1

生长习性黄秆乌哺鸡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年均气温12~22℃,年降水量800~2000mm。它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黄秆乌哺鸡竹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2

分布范围特产河南永城,浙江安吉竹种园已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安吉竹种园。1

主要价值黄秆乌哺鸡竹秆呈独特的金黄色并间有粗细不等的深绿色条纹,色泽鲜艳;叶浓密青翠,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园林造景,城市绿化的优良竹种。黄秆乌哺鸡竹不仅发笋旺盛,竹笋产量高,笋质鲜美,还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竹林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其盆景、竹笋和竹材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

栽培技术栽培方法引种地选择及整地:栽培地选择在罗山县园林绿化管理所苗圃地,要求地块平整,土壤疏松、深厚、排灌便利、水肥保持能力强,PH值呈微酸性。地下水位1.5~2.0m。整地在引种前的秋、冬季进行。清理林地,深翻土壤,翻40~50cm,经过一个冬天的冻融风化,在第2年春天按株行距1.5m×2m挖栽植穴,穴规格为70cm×40cm×40cm,栽植穴的长边应保持方向一致。

母竹的选择与采挖:母竹来自浙江省安吉县。选择1~2年生,分枝较低、枝叶茂盛、生长健壮、竹节正常、无病虫危害的植株作母竹。这样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年阶段,具有饱满的笋芽,有较强的发笋及抽鞭能力。在3月上旬采挖母竹,每秆一蔸,留来鞭20~25cm,留去鞭30~35cm,去鞭上要有2个以上健壮的鞭芽或笋芽。要求母竹带原土8~10kg,并用稻草包扎,搬运时要小心轻放,以免碰伤笋芽。为了减少水分消耗,还要锯掉母竹顶梢,留枝4~6盘,长枝条剪短,起挖后及时装运。母竹运到后及时栽植,避免长时间存放降低成活率。

施肥栽植:栽植时将腐熟的饼肥与表土拌匀,填在穴底作基肥。将母竹放入穴中,保持竹鞭呈水平状态且与去鞭的方向保持一致,竹秆顺其自然,不必强求直立。种植时应掌握穴底要平,竹鞭放平,使鞭根舒展,鞭土密接,适当浅栽。回填土壤要分层压实,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cm,填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鞭。填土时,自下而上分层踏实,绝不能猛踏,以免损伤鞭芽。栽后浇足“定兜水”,栽植后在竹园覆盖一层稻草。黄秆乌哺鸡竹的地下茎在土壤中生长,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够的空气,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积水,竹园四周要开深沟,以利排水防涝。

栽植后管理:栽植当年4月18日开始发笋,5月16日发笋终止,出笋期28d,出笋后高生长一次定形。5-10月每月松土、除草1次,雨季及时排涝,干旱时及时浇水。第2年除正常松土、除草外,在3月和8月各施复合肥750kg/hm2,翻入土中,促进竹林行鞭和笋芽的形成。栽植当年和第2年所出的新笋全部留养,以增加新竹数量,第3年可适当疏笋,即疏除离老竹基部较近、较早发出的竹笋,促进新竹向外扩展,同时疏除细弱笋,留养粗壮笋,提高竹林径级。空地和竹林边缘地适当多留养,促进竹林尽早满园和竹林面积扩大。由于黄秆乌哺鸡竹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栽培地能正常越冬。

竹笋留养:由于栽植密度较低,采用了种植后前两年“只留养不挖笋”的传统留养方式,导致2009年和2010年形成的新竹参差不齐,单株个体差异较大,不利于竹园的经营管理。正确的做法是应根据留养新竹与原母竹之间距离来判断是否留养新竹。根据散生竹管理技术,引种后当年所留养新竹应离原母竹40~60cm以上,留养新竹与母竹之间的比例控制在2:1左右;第2年所留养新竹必须离原母竹之间距离在100cm以上,留养新竹与母竹之间比例控制在1.5:1左右。在留养新竹时应选择壮笋、大笋留养,以保证新竹的质量,同时注意留养新竹的均匀性。确定留养新竹后,其余竹笋不论其出笋迟早、大小均应及时掘去,以防养分消耗,同时也可得到一定的收益。2

病害虫防治黄秆乌哺鸡竹有轻微虫害,主要害虫有竹舟蛾和竹蚜虫。

竹舟蛾,又名竹青虫、竹蚕。幼虫全身光滑绿色、头红褐色,以幼虫暴食竹叶和叶鞘,1、2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习性;2龄后的幼虫受惊即坠地,但几分钟后又会重新上竹。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白天静伏不动、黄昏或晚上10:00及黎明前很活跃。

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成虫;(2)利用幼虫受惊坠地习性,击落捕杀;(3)用2.5%溴氰菊脂,每667㎡4~8g,0.05%~0.1%浓度进行低量喷雾。

竹蚜虫,在新竹抽枝展叶时有轻微为害,该虫群集于新枝、嫩叶上吸食液汁影响竹子生长。

防治方法:(1)竹冠喷雾法,用5%蚜虱净或2.5%功夫乳油或20%杀灭菊醋0.05%~0.1%溶液喷雾;(2)竹秆涂药法,适用于密度小、竹秆高大的竹园。5-6月用乙酞甲胺磷对水1~2倍直接涂新竹竹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