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长达20-30米;茎、枝粗壮,具纵棱及槽,无毛。叶片厚革质,3-5深裂、中裂、浅裂或有时不分裂,长、宽均为15-24厘米,裂片卵状长圆形,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先端尾尖或渐尖,全缘,叶基平截或微凹,上面亮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主脉3-5条,在背面隆起;叶柄粗壮,长4-8厘米,具纵条纹,无毛。卷须颇粗壮,2-5歧,光滑无毛。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花序轴长15-30厘米;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肉质,长0.5-1厘米;花梗短粗,光滑无毛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狭管状,淡黄色,长8-10厘米,径7-9毫米,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5毫米;花冠辐状,外面黄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长5厘米,先端流苏状,流苏长达15厘米;雄蕊3,花丝不明显,花药靠合,药室折曲。雌花:单生,花梗粗壮,短;子房近球形,径2-2.2厘米,具12枚胚珠,外面被微柔毛,花柱长,柱头3,顶端Z裂。果实大型,扁球形,径20厘米,厚10-16厘米,淡红褐色,有12条槽沟,具绒毛,有6枚大型种子(另外6枚不育)。种子长圆形,长7厘米,宽3厘米。花果期6-10月。1
生长环境油渣果喜高温、高湿和微酸性土壤。在年平均温度22度在上,最低温度0度左右,轻霜日数不超过5-20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80%的气候条件下,都适宜生长。2
分布范围产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和广西。常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灌丛中及山坡路旁,也有栽培。1
主要价值油渣果宜栽培在房前屋后,也可种植于大树旁或人工棚架旁,让其自然攀援生长。种子含油量高,是食用油植物。油瓜还可入药,治疗毒疮。2
繁殖技术油渣果常用播种、扦插和压蔓繁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