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水平理论(Level-of-processing mode)是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 & Lockhart, 1972)提出的一个单一记忆系统理论。其基本思想是,记忆痕迹的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数。一个刺激如果较长时间的呈现在个体面前,就可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基本思想克雷克和洛克哈特认为,个体对呈现在他面前的刺激,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最低水平的是感觉加工,例如特征提取;较高水平的是模式识别或知觉;最高水平的就是语义提取。因此,衡量加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后两种加工的多少。加工水平的“高低”又常常被叫做“深浅”,不过意义是一样的。
加工水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水平的直接函数。一个刺激如果较长时间的呈现在个体面前,就可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例如,个体面对一串无意义的随机数字,经过较长时间的联想,可以想出某种认为的意义联系,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更不用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在反复品味之下印象日益加深。总之,那些得到深入分析、精细联想、清晰表象、丰富意义的信息可以产生比较深刻的记忆痕迹,从而维持较长时间;而那些仅仅受到表层分析的信息只能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持续时间也就较短。
实验依据实验一早在克雷克和洛克哈特的加工水平成形之前,就有人证明了加工水平对于记忆效果的影响。例如,海德和詹金斯在一个实验中,设置了4种不同的任务,第一种任务要求被试以每2秒钟读1个单词的速度,读一张包括24个单词的词表;第二种任务要求被试对该词表的每一个单词进行“愉快”或“不愉快”的评价;第三种任务是要求被试指出该词表的单词是否包括“E”这个字母;第四种任务是计算该词表的单词中包含的字母数。实验中,每一种任务都由一组被试完成。在被试完成任务后,要求他们回忆这些单词。实验结果显示,有意义学习组和感受评定组的记忆成绩显著优于寻找字母组和字母计数组。实验结果说明,只要对信息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例如评价该词汇是否愉快等,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记忆成绩。即是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所说的“记忆就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实验二克雷克和塔尔文在1975年的一个实验也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关于特定单词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分为结构水平、语音水平和语义水平。例如:
结构水平问题:这个词是大写的吗?
语音水平问题:这个词与weight是押韵的吗?
语义水平问题:这个词能否填入以下句子:“The gir palced the( ) on the table”。
实验中,先呈现问题,再呈现单词,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做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他们的反应时。由于事先不告诉被试将要进行任何记忆或学习测验,可以认为被试的学习是一种不随意学习。
在问题回答完毕之后,再进行单词再认测验。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结构水平、语音水平和语义水平词汇的记忆水平依次提高,反应时也依次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与再认成绩都受到加工水平的影响。加工越深,所需的反应时或信息加工时间就越长;同时,加工越深,再认成绩就越好。在三种加工任务中,以语义加工所需的反应时最长,其再认成绩也最好。1
另外,克雷克和塔尔文也提出,同样是语义加工,加工越精细,记忆效果就越好。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