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或半常绿藤本,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疏或密、通常卷曲的棕黄色糙毛或糙伏毛,有时夹杂开展的糙毛和微腺毛,或仅着花小枝顶端有毛,更或全然无毛。
叶薄革质至革质,卵状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8.5 (~14) 厘米,顶端长渐尖至短尖,基部圆至近心形,有时宽楔形或截形,两面被疏或密的糙毛或至少上面中脉有棕黄色短糙伏毛,有缘毛;叶柄长3~5毫米。双花在小枝顶集合成近伞房状花序或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总花梗长4~18 (~23) 毫米;苞片钻形,比萼筒短或略较长,有少数短糙毛或无毛;小苞片宽卵形或倒卵形,为萼筒长的2/5~1/3,顶端钝或圆,有时微凹,有缘毛;萼筒椭圆形或倒壶形,长2.5~3毫米,无毛或有短糙毛,萼齿卵形、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或有时狭三角形,长为萼筒的2/5~1/4,边缘无毛或有疏或密的缘毛;花冠黄白色而有红晕,漏斗状,长1.5~2.4厘米,外面无毛或有开展或半开展的短糙毛,有时还有腺毛,唇形,筒长9~12毫米,与唇瓣等长或略较长,内有短糙毛,基部有囊,上唇直立,裂片圆卵形,下唇反曲;雄蕊略高出花冠,花药长4~5毫米,约为花丝的1/2,花丝基部有短糙毛;花柱除顶端外均有糙毛。
果实蓝黑色,卵圆形,直径6~7毫米;种子椭圆形至矩圆形,稍扁,长4~4.5毫米,有细凹点,两面中部各有1凸起的脊。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1
图册中部分图片来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分布范围产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安徽南部、浙江(龙泉、庆元、遂昌)、江西西部和东北部、福建(崇安)、台湾、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广东北部(乳源)、广西东北部至北部、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至西北部和西部及西藏东南部至南部。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和山谷的林中、林间空旷地或灌丛中,海拔 (500-) 1000-3200米。喜马拉雅东部经缅甸至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和菲律宾地区也有分布。2
形态变异这个种具有很大的形态变异幅。从我们的标本来看,它的形态变异可能有二个趋势: (1) 植物体的毛被由密变稀以至完全无毛。与此相联系的是大部分标本具有叶变狭细的倾向。L. fuchsioides Hemsl. (=L. henryi var. subcoriacea Rehd.) (幼枝仅顶端有毛或完全无毛,叶仅上面中脉有毛)、L. alseuosmoides Graebn. (毛被同上,但叶明显地较狭和较厚),以及无毛淡红忍冬L. acuminata var. depilata Hsu et H. J. Wang(植物体无毛或近无毛)可以作为代表; (2) 植物体的毛被变得稠密,且常出现开展的硬直糙毛,花冠(有时萼筒)也有毛。与此相联系的是萼齿由宽变狭,缘毛增多,有时外面也有毛。L. henryi var. setuligera W. W. Smith 和L. giraldii Rehd. (幼枝常具开展糙毛,叶下面常有疏或密的糙毛,萼齿卵形至披针形,有密缘毛,萼筒无毛或有毛,花冠外面有开展或半开展的短糙毛)可作为代表。产于陕西和甘肃的L. giraldii Rehd. 标本,叶常较狭细,毛被更稠密。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发现除了无毛淡红忍冬外,上述各个代表与淡红忍冬之间呈现连续的形态变异,因而很难予以确认。1
栽培技术淡红忍冬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种子繁殖和分根、压条繁殖。
1. 选地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和灌溉方便、有水源的地方。深翻土壤30cm以上,打碎土块,整平耙细,施足基肥。然后作成宽1.3m的高哇播种育苗或扦插育苗。可利用荒坡、地边、沟旁、房前屋后零星地块种植。先深翻土地,施足基肥,整平耙细作高畦或高垄栽植。
2. 繁殖育苗
a. 扦插繁殖。于早春新芽未萌发前或秋季9~10月进行。一般以春季扦插成活率较高。苗床要靠近水源。深翻土地,施足底肥,1.3m宽高畦。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年生枝条,剪成约33cm长的插条,摘去下部叶片,然后在畦上按行距27~30cm开横沟,沟深视插条长短而定,每沟放插条10~15根,插条2/3埋入土中,填土压紧。如遇干旱,在早晨或傍晚,应淋水保苗,春插的半个月后便可生根。生长期中要注意勤除草、浅松土,适当追施氮肥和清淡的人畜粪水。当年的10~11月或第二年的早春就可定植。
b. 分株繁殖。选用株型健壮,发棵均匀,株根围径大、茎叶深绿、无病虫,2~3年生的宿根,直接分株作为种苗。保留2/3老株,连根带土分出1/3作为种苗,宜在“立冬”至翌年的“惊蛰”间植株未发芽之前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c. 种子繁殖。11月采摘果实,放在水中搓洗,去净果肉和秕粒,取成熟种子晾干备用。翌年4月将种子放人35~40℃的温水中,浸泡24h,取出拌2~3倍湿砂催芽,种子裂口达30%左右时,即可播种。播种前选择肥沃的砂质壤土,深翻30~33cm,作66~70cm宽的平畦,畦的长度不限。整好畦后,放水浇透,待表土稍松干后,平整畦面,按行距20~22cm每畦划3条线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里,覆细土2~3cm。播种后保持地面湿润,畦面上可盖一层杂草,每隔2天喷1次水,约经10余天即可出土。秋后或第二年春季移栽,每667m²用种子1kg左右。
3. 定植
秋季和早春定植均可,春季在4月上、中旬,秋季在8月上旬。通常利用荒坡、隙地或退耕还林的山区耕地栽种。按150cm×120cm挖穴,宽深各30~40cm,每穴施人土杂肥5kg与底土拌匀。然后,每穴栽壮苗1株,填细土压紧、踏实,浇透定根水。成活后,通过整形修剪,使匍匐藤形成直立单株的矮小灌木。增加分枝,扩大树冠,由1年1茬收花变为1年3~4茬。可大幅度提高产量。3
田间管理1. 中耕除草、培土
栽植后的3年中每年中耕除草3次,发出新叶时进行第1次,7~8月进行第二次,最后一次在秋末冬初霜冻前进行。并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以免花根露出地面。
2. 施肥
栽植后的1~2年,是植株发棵定型阶段,主要是营养生长,因此追肥偏重于人畜粪、草木灰、尿素、硫酸钾等含氮、钾量较高的肥料。栽植2~3年后,每年冬前或春初,应多施畜杂肥、厩肥、饼肥、过磷酸钙等肥料。
3. 剪枝
每年早春发芽前,将枝条顶端剪去促使枝条下部逐步粗壮,并能直立生长。生长旺盛的要轻剪,生长弱的老花墩要重剪。
4. 排灌
淡红忍冬抗涝旱能力强,但春季干旱易影响花枝发育,需适当灌水,但长期灌水又易诱发病害,因此雨季因注意排水。
5. 病虫害防治
淡红忍冬的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1:1.5:300的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虫害主要是蚜虫、天牛和金银花吃虎虫,以蚜虫危害最重。如发现蚜虫,可用氧化乐果乳剂兑水2000倍喷洒。对天牛和吃虎可将其危害的枝叶剪下烧掉。
6. 越冬管理
淡红忍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自然越冬,但在寒冷地区种植就要注意保护老枝条越冬。老枝条若被冻死,次年重发新枝,开花少,产量低。具体方法是在地封冻前,将老枝平卧于地上,加盖蒿草6~7cm厚,草上再覆盖泥土,就能安全越冬,次年春天萌发前,去掉覆盖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