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细叶铁线蕨(原变种)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植株高25-50厘米。根状茎横卧,粗约2毫米,密被深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远生,柄长10-20厘米,粗1.8-2毫米,栗褐色,基部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阔卵形,长15-25厘米,宽10-20毫米,顶端尖头并为一回羽状,下部三回羽状;羽片约6对,互生,斜向上,相距5-6厘米,有长柄(长约1厘米),基部一对最大,长8-13厘米,宽4-7厘米,卵状椭圆形,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4-5对,互生,斜向上,有柄(长3-4毫米),一回羽状,下部1-2对三出,上部的单一;末回小羽片扇形,长宽各约7-10毫米,基部短楔形,有短柄,顶端圆形,具三角形的细尖齿牙。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锯齿,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草质,草绿色或褐绿色,两面光滑;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有光泽,光滑,多少向左右曲折。孢子囊群每羽片1-2枚(罕3枚),着生于凹陷的圆缺刻内;囊群盖圆形,上缘呈深缺刻状,淡棕色,膜质,全缘,宿存。染色体2n=120。1

生长环境生长于山坡石缝中,海拔2000-2800米。

分布范围产自西藏(吉隆)。也产不丹、锡金、印度、缅甸北部。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

本种在我国除西藏外尚未见于其他省区,过去文献报道都是错误的。1

主要价值在蕨类植物中,铁线蕨是栽培最普及的种类之一。茎叶秀丽多姿,形态优美,株型小巧,极适合小盆栽培和点缀山石盆景。它喜阴,适应性强,栽培容易,更适合室内常年盆栽观赏。作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在许多方面优于文竹。小盆栽可置于案头、茶几上;较大盆栽可用以布置背阴房间的窗台、过道或客厅,能够较长期供人欣赏。铁线蕨叶片还是良好的切叶材料及干花材料。2

栽培技术繁殖技术**分株繁殖****:**一般在早春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从盆中取出,切断其根状茎,使每块均带部分根茎和叶片,然后分别种于小盆中。根茎周围覆混合土,灌水后置于阴湿环境中培养,即可取得新植株。

孢子繁殖:将作为基质的泥炭和细砂置于烘箱内高温消毒,以杀死病菌和杂草种子。然后,将消毒后的土壤放入播种浅盆中。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孢子并均匀地撒播于播种浅盆,不需覆土,上面盖以玻璃片,从盆底浸水,保持盆土湿润,并置于20-25℃的半阴环境下,约一个月孢子可萌发为原叶体,待长满盆后便可分植。注意在分植前1~2天要移开播种盆上的玻璃进行透气,以免引起植株腐烂或病虫害发生。此外,在温暖阴湿的环境下极易散布孢子自行繁殖。2

栽培方法栽植:可以盆栽或瓶栽。盆栽时,盆钵可选用淡色的釉盆和瓦盆;盆土必须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一般用富含腐殖质的泥炭土或腐叶土,再加入约1/3的粗砂和细砂,并放入一些骨粉,且盆底应垫一些碎瓦片或粗砂以利排水,根茎栽植深度为1.5~2.5厘米。春季栽植或翻盆换土。盆栽常用腐殖土或泥炭土,再加少量河沙和基肥混配而成的培养土。每年春季换盒,换盆时勿伤根,避免风吹,保持盆土湿润和较高的空气湿度。待长出新枝后即可正常管理。瓶栽时,最好选用无色透明、表面平整的方型玻璃瓶,这样植株看起来才不会变形,显得好看。把泥炭、细砂各份混合好作为栽培基质装入瓶中。最好先在瓶底放些旧墙灰,这样对铁线蕨的生长更为有利。所装的栽培基质有2至3厘米厚就行,注意不要把栽培基质粘到瓶壁上。然后用快刀把铁线蕨母株分成几丛,用筷子将它们夹好小心种到瓶里。大瓶可以多种几丛,小瓶要少种几丛。轻轻把植株很部与栽培基质接触的地方按实,然后浇水。接着把瓶盖盖好,将瓶子放在无日光直射之处。由于瓶内处于密封状态,因此,每月浇水一次数月追肥一次就行。为了防止瓶子内壁蒙上水雾影响观赏,除在使用前用洗衣粉彻底清洗外,特别要注意别把它们放在温差较大的地方。在入秋后,随着气温的下降,铁线蕨进入生长缓慢阶段,老叶会逐渐变黄,这时要把它们剪去。

温度与光照:铁线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生长适宜温度白天21-25℃,夜间12-15℃。冬季应入温室,温度在5℃以上叶片仍能保持鲜绿,但低于5℃时叶片则会出现冻害。喜明亮的散射光,怕太阳直晒。夏季可适当遮荫,长时间强光直射会造成大部分叶片枯黄。在室内应放在光线阴暗的地方,即使放置1年也能正常生长。

浇水与施肥:铁线蕨喜湿润的环境,生长旺季要充分浇水,除保持盆土湿润外,还要注意有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干燥时向植株周围洒水。特别是夏季,每天要浇1-2次水,如果缺水,就会引起叶片萎缩。浇水忌盆土时干时湿,易使叶片变黄。每月施2-3次稀薄液肥,施肥时不要沾污叶面,以免引起烂叶,出于铁线蕨的喜钙习性,盆土宜加适量石灰和碎蛋壳,经常施钙质肥料效果则会更好。冬季要减少浇水,停止施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