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乔木,在原产地高达40米;树皮红褐色,裂成薄片脱落;小枝暗灰褐色;冬芽矩圆状卵圆形,赤褐色,有树脂。针叶2针一束,蓝绿色,粗硬,通常扭曲,长3-7厘米,径约1.5-2毫米,先端尖,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半圆形,皮下层细胞单层,叶内树脂道边生。雌球花有短梗,向下弯垂,幼果种鳞的种脐具小尖刺。球果熟时暗黄褐色,圆锥状卵圆形,基部对称式稍偏斜,长3-6厘米;种鳞的鳞盾扁平或三角状隆起,鳞脐小,常有尖刺。1
一年生小球果下垂;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3-6厘米,径2-3厘米,熟时淡褐灰色中部种鳞的鳞盾多呈斜方形,多角状肥厚隆起,向后反曲,纵脊、横脊显著,鳞脐小,疣状凸起,有易脱落的短刺。种子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长4.5-5.5毫米,连翅长1.1-1.5厘米。花期5-6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2
生长环境西伯利亚红松分布区内的气候条件与西伯利亚冷杉的生长地相似,它喜生于寒冷、湿润的亚高山带下部或中山带上部阴坡下部,由于海拔下降,大气湿度降低,湿润的亚高山带下部或中山带上部阴坡,在中山带中、下部,由于海拔下降,大气湿度降低,逐渐被较耐干旱的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所代替。本种较耐阴,除在寒冷、湿润的亚高山带阴坡、半阴坡个别地段有小片纯林外,通常与西伯利亚落叶松混交,或散生于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edeb.林内。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最适生于中山带湿润、肥沃、深厚的砂壤或粘壤土的坡地;在土壤瘠薄的山脊,则生长不良,尖削度大,往往形成比较低矮、扭曲、稀疏的高山矮曲林。3
分布范围原产欧洲,为分布区内常见的森林树种。我国东北有栽培。1
主要价值木材性质及用途与樟子松略同。可作庭园树。1
种群现状渐危种。西伯利亚红松在我国仅产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西北部。分布面积十分狭小, 加之球果成熟时不开裂,种子较重,无翅,不易传播,易受鸟类、鼠类为害,林下天然更新 不良,幼苗极少,急待采取保护措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