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青绿苔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秆丛生,高8-40厘米,纤细,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叶鞘淡褐色,撕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2-3 (5) 毫米,平张,边缘粗糙,质硬。苞片最下部的叶状,长于花序,具短鞘,鞘长1.5-2毫米,其余的刚毛状,近无鞘。小穗2-5个,上部的接近,下部的远离,顶生小穗雄性,长圆形,长1-1.5厘米,宽2-3毫米,近无柄,紧靠近其下面的雌小穗;侧生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少有圆柱形,长0.6-1.5 (2) 厘米,宽3-4毫米,具稍密生的花,无柄或最下部的具长2-3毫米的短柄。雄花鳞片倒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具短尖,膜质,黄白色,背面中间绿色;雌花鳞片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截形或圆形,长2-2.5毫米(不包括芒),宽约1.2-2毫米,膜质,苍白色,背面中间绿色,具3条脉,向顶端延伸成长芒,芒长2-3.5毫米。果囊近等长于鳞片,倒卵形,钝三棱形,长2-2.5毫米,宽约1.2-2毫米,膜质,淡绿色,具多条脉,上部密被短柔毛,基部渐狭,具短柄,顶端急缩成圆锥状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坚果紧包于果囊中,卵形,长约1.8毫米,栗色,顶端缢缩成环盘;花柱基部膨大成圆锥状,柱头3个。花果期3-6月。1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山谷沟边,海拔470-2300米。

分布范围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印度、缅甸。1

本种分布广,南自澳大利亚北部,经印度尼西尼、菲律宾、印度、尼泊尔、中国、日本至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变异很大,是一个多型种,这些变异究竟能分为几个亚种或变种,至今还未见进行全面研究过。1

主要价值具有四季长青,耐修剪、耐践踏,种源丰富,栽种简便的特点,可作为建设城镇常绿草坪和花坛植物。2

栽培技术喜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林下和路边杂草丛中,是一种四季长绿的苔草 (在暖温带以南地区),其新叶与老叶的更替规律是,在夏、秋、冬三季尽管其株丛不断分蘖形成新株,但原有的叶片并不凋枯,只是在每年春季2月底至3月初,新叶不断生出情况下,越冬的老叶逐渐枯死,这个过程一般延续半个月,对放牧利用甚为有利,对建立人工常绿草地或城镇草坪,具有重大意义。据安徽生物研究所资料,青绿苔草花葶的生长,从3月2日花穗破土开始,至4月9日坚果的青熟而终止,5月19日地上部枯死。此后,处于果后营养期的株丛进入快速生长,至7月8日,平均日增长0.59毫米,最大日增长,出现在5月19~5月29日,平均日增长达1.2毫米。以后生长基本停止,分蘖速度加快,株丛最大高度达67毫米,以绿色的株丛渡过冬季。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由于其芽点分布于地下,而叶的分生组织又处于近地表的青绿苔草基部。因此,无论刈割或放牧,其生长点不易受损害,只要水肥保证,再生力非常强。如1982年7月8日刈割,产鲜草4002公斤/公顷;而8月27日测定再生草产量,竟高达12807公斤/公顷。 分根或播种繁殖。前者,在有种苗的情况下方便易行,栽种后成活率高,当年就可收获;后者,播种后,幼株生长缓慢,生长两年尚难获得较高的收获量。适应的生态幅度比较宽,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北界以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界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既可在沙壤土上定居,也可在强酸性黏土上生长,适应的土壤pH4.5~8。在冬季零下26℃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在夏季35℃以上的持续高温下,能正常生长。适应的降水范围是400~1300毫米。耐荫蔽,喜欢湿润环境,也非常耐水渍。既耐高温,也耐干旱。1984年7~8月份,安徽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在连续40多天未下透雨的情况下,无明显受害。2

变种纤维青薹本类型的日本标本,植株较粗壮,具匍匐枝。果囊具较明显隆起的脉,多生长于海滩沙地。我国标本中符合这样典型的标本不多,我们只见到在安徽的少数标本。1

产安徽、陕西、甘肃、台湾;生于路边沙地。分布朝鲜、日本。1

直蕊薹草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果囊较长,长3.5-4.5毫米(参见Ohwi 1936. p.357.以及台湾植物志 5: 333. 1978).1

产我国台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