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滨海气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定义

滨海气候是指海岛和沿海陆地具有海陆风特征的气候。

内容特征及原因分析由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滨海气候的气候特征一般是冬暖夏凉。1

当太阳照射在海面和陆地面时,由于:①海水穿透阳光的深度比陆地深得多,于是太阳辐射能不仅使海水表面加热变暖,同时也使海水较深层加热变暖。②水是流体,热量可从一个地方传导到另一个地方,热能在水中能很快传播。③水的热容量约为土壤的7000倍,水体升温比土壤升温慢。因此,海水温度比土壤温度年变化小,冬暖夏凉。海岸则受海洋巨大水体的调节,滨海气候的气温年变化比同纬度内陆城市要小得多。

由于海水和陆地温度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有向岸风和离岸风的转换。白昼,风从海上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海陆风也是一种热力环流,是由海陆之间热力差异而产生的。白昼,陆地上增热比海上剧烈,产生从海上指向陆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因此,下层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形成海风。上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强烈,形成了从陆地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下层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上层则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异。一般陆风在上午转换成海风,13一15时海风最强;日落后逐渐减弱,并转换成陆风。在一般情况下,海风强度大于陆风,夜间并可出现静风现象。2

滨海气候的旅游价值

滨海气候是海岛和沿海陆地具有的气候,一般是对当地的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滨海气候带来的气候影响可以适当增加旅游区的旅游价值和某些物质的医学价值例如海水可为旅游疗养者提供海水浴。但海水浴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和适宜的水温,一般在碧空蓝天、风和日丽的天气条件下,水温均在25℃左右。夏季黄、渤海一带海面水温常达25~27℃。由于这段时间多夜雨、阵雨,日照时间也多,浴后躺在细软、洁净的沙滩上又可充分沐浴阳光。海水浴时当身体浸泡在海水里,可造成红外辐射的局部差异,有增进风湿病患者体内热量调节功能。海水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澳化镁、硫化镁、硫化钾、硫化钙、碳酸钙等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通过海水浴可促进血管畅通、舒张压降低,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饮用微碱性的海水,还有助于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尿酸中毒症状。

国内外医疗实践认为,滨海气候和海水浴,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哮喘、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液循环与代谢性疾病、结核病、皮肤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夏季成为黄、渤海著名海滨城市旅游旺季,游人纷至沓来,游人流量猛增。3

滨海气候能为海岛和沿海陆地带来宜人的气候,能延长旅游季的时间,增加旅游效益,以海南岛为例:海南岛海岸线长1528km,有沙岸、淤泥岸、红树林滩、珊瑚礁等。由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海南岛海岸气候冬暖夏凉。由于地处热带,海南岛沿海水温较高。以月平均海面温度与气温比较,海南岛沿海及西沙的1月水温比气温高出1~2℃,2月高出1℃左右,7月高出1℃左右,8月高出1~2℃。即使在海面水温最低的1月,三亚为22.5℃,西沙为23.5℃,东方和清澜为20℃,海口最低,为18.2℃。据有关资料,人体在水温16℃时游泳30min就有受不了的感觉,在21℃时可游40min,22℃时可游1h,24~28℃时可游更长的时间。如以20℃作为游泳的起迄时间,则三亚和西沙等南海诸岛全年皆可以游泳,东方和清澜几乎全年皆可游泳,海口有10个月可以游泳。按此标准,我国避暑胜地青岛只有102天。如以22℃为标准,三亚及西沙等南海诸岛全年皆可游泳。三亚及南海诸岛是我国唯一能冬泳的优良场所,十分难得。4

影响因素及结果滨海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海陆风的演变和发展。

海陆风

海陆风是一种因海、陆热力性质不均而产生于大气低层的中尺度热力环流,在气压场均匀条件下,白天,陆地上空气因太阳辐射而使陆地上空气压较海面上空同高度的气压为高,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高空产生一个由陆地流向海洋的气流,同时近地层海面就有由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相反,夜晚因陆地长波辐射而迅速冷却,使低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海陆风的形成机制主要决定于太阳总辐射、地形特征和海域性质。研究广东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强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对开发气候资源、评估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和边界层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5

海陆风季节分布不均,且通常当大尺度背景风较强时常被淹没,只有在大尺度背景风比较弱时,海陆风环流才容易被观测到。海陆风具有较强的时段特点,在海陆风日可以看出明显海风和陆风的相互转化。

夏秋季海风常在沿海地区造成低云天气,并且和海雾的发生及登陆有密切关系。在海陆风形成过程中,随海陆风强弱变化,丹东沿海地区常有海岸锋和海风锋生成。这是因为在一定的天气形势条件下,沿海地区地面盛行风转为海风控制时,内陆地区仍处于高压控制的偏北气流中,于是在沿海地区容易产生一条中尺度辐合线,海岸锋或海风锋便生成了。其北侧的偏北气流相对干冷,南侧的偏南气流湿暖,且沿偏北气流冷垫上升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增强,易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利于雷暴云生成。

随着海陆风的变化,存在此类中尺度锋向沿海或内陆移动的过程,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降水带也随之移动。在沿海地区,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引起的海陆风环流在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海岸附近形成辐合区,使降水主要出现在凌晨至早上;在陆地,由太阳辐射加热所造成的对流有效位能日变化幅度比海洋地区大的多,并常在午后到傍晚达到最大并释放,因此在午后易形成一个次峰值区。最高日气温的出现时间和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和离岸距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这些导致沿海地区夏季无海风或陆风向海风转换时间迟于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时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出现。6

除此之外,海陆风导致的滨海气候也会影响沿海和海岛建筑的地址选择,设计,装修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