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星系分类法,不规则星系分为Irr I型和Irr II型两类。 I型的是典型的不规则星系, 除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外,有的还有隐约可见不甚规则的棒状结构。它们是矮星系,质量为太阳的一亿倍到十亿倍,也有可高达100亿倍太阳质量的。 它们的体积小,长径的幅度为2~9千秒差距。星族成分和Sc型螺旋星系相似:O-B型星、电离氢区、气体和尘埃等年轻的星族I天体占很大比例。 II型的具有无定型的外貌,分辨不出恒星和星团等组成成分,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尘埃带。 一部分II型不规则星系可能是正在爆发或爆发后的星系, 另一些则是受伴星系的引力扰动而扭曲了的星系,所以I型和II型不规则星系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
第一型不规则星系(Irr I):它们有一些独特的简单的结构,但仍不足以成为哈伯序列分类中的星系。在热拉尔·佛科留斯(Gérard de Vaucouleurs)的次分类中若有一些旋涡的结构,就会被归类为Sm,否则就会归类为Im。
第二型不规则星系(Irr II):这一类星系没有任何可以辨识的特征或结构,足以让它们列入哈伯序列的分类中。
还有第三种不规则星系是矮不规则星系(dIrrs或dI),是在哈伯超深太空探测中被发现的暗弱蓝星系(faint blue galaxies),它们也许只能代表局部(并且是最近的)的现象。这种类型的星系,现在被认为在了解星系的整体演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星系的金属含量较低,但气体的成分相对的偏高,并且被认为比较接近宇宙早期形成的星系。
有一些不规则星系原本是小的螺旋星系,因为邻近星系的重力作用使旋涡的结构被破坏了。
大麦哲伦星系曾经被归类为不规则星系,但现在发现有棒涡的结构,因此被重新分类为第四种的棒旋星系(SBm)。